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实施策略
作者:***
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10期
        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课后作业形式常常以卷面为主,作业内容也局限于课本与课堂知识,这样机械而重复的练习,会影响学生作业热情,会制约学生能力的发展。另外,由数学新课程标准来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数学角度分析理解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数学教师需要将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此,笔者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实践性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若内容与形式太过单一,只是侧重知识应用,则难以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更谈不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小学实践性作业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情,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题目,可以是图表文字类,也可以是生活实际问题,诱导
学生调查研究,使其学会由日常生活中发掘数字信息,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实践性作业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应用类作业。学以致用是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诱导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①请在平行四边形中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②有1块近似梯形的菜地,倘若没有测量工具,请想想有哪些方面可以算出这块菜地的面积呢?(菜地位于路边,路边栽有树木。)
        2.调查类作业。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通过调查实践性作业,将实际生活与数学体验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由小学数学教材来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素材,比如统计商品价格等,可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丰富认知,提高能力。比如学习《统计》后,教师可布置实践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你们可以在课后选择某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统计,课堂上汇报调查结果。

更多推荐

学生,作业,能力,实践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