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我校数学课题深入研究工作自201*年9月正式启动,一改往日“重灌输,轻建构”的模式,我们本着通过改变数学单一作业形式入手,希望通过“实践作业”这一新形式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究、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尝试探索感悟成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践作业”是我校小学数学作业的一大亮点,在此课题未申报以前,我校年青的数学教师们已经坚持了几年。可如何让这一新形式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并具可操作性?能够真正成为教师的“助跑器”学生的“研发站”,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这个课题的申报成功,极大的推动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虽然我们的很多想法还很显青涩,很多设想还有欠推敲,但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就丛上好一堂课,精心设计一次实践作业做起,通过近一年来的积累与探索我们仍然收获了许多,感悟到许多。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三、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
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
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师在每一新课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然后印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四、研究成效
1.在实施阶段中,各课题成员围绕主题定期在组内积极开展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组内备课、试教、上课、评课。对有效利用预习提纲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深入的认识。
2.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预习,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深化。
3.通过实践,教师积累的有效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有效实施,把有效预习的习惯运用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4.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五、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应如何去进行预习的评价?因此在下学期,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以下面三方面为研究目标:1.进一步巩固利用预习提纲进行有效预习,重点围绕学会自主预习和预习的有效性展开,提高自学能力。2.进一步探索预习提纲的设计,根据预习的问题反馈怎样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

更多推荐

预习,学生,数学,研究,课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