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点滴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可以在因材施教集体教学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只是照顾了中等生,而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总是难以解决。近年来,我们学校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层教学专题研究。我们的理论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在学
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使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施教过程中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工作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带领五年级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就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上存在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进行实践性研究。我们年级组,共有8个班,我们实行对比研究法,将1234班确定为实验班,将5678班确定为对比班;具体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对比法,调查法,个案法,总结法等;通过20118月至20127月,整整一年的研究,我们搜集整理相关学习资料6册,汇编优秀教案8册,整理对比教案8册,刻录教学实录光盘12个,汇编个案材料4本,汇编经验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2本;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乃至全县推广效果良好。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合理划分层次。
对学生的分层,我们采取了解、测试、座谈等方法,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依据。分层前事
先告诉家长和学生;我们是在摸清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分层教学的,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有利于困材施教,以此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努力争取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给家长讲清楚,学生分层实行动态管理,可以随着学情的变化,而转变层次。一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优秀层次)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中等层次)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学困层次)基础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
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俗话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3、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也要有后进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的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优等生自学;对中等生以扶为主,扶有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提问,老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对学困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较为简单的问题,例如:老师给出一组数据:6只白羊,4只黑羊,共有几只羊?(6+4=10);一共有羊10只,6只白羊,黑羊有几只?(10-6=4);一共有羊10只,4只黑羊,白羊有几只?(10-4=6)。接着向中等
学生提问:你能根据黄花6朵,红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个算式吗?为了满足优秀生的欲望可以安排这样的问题。“7”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3;可以表示125等于7等等。它还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说吗?谁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8”可以表示什么?
4、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们的成绩,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又指出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关于调整层次的具体做法是:如果A层中的有些学生成绩有所下降,现在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同学,这样就可以把A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有些同学调到A层,依此类推。通过分层评价和调整层次会使有些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总之,我们认为,数学课堂分层教学,利大于弊,最大的利是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了良
好的发展,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不足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一问题有待今后我们和广大同仁不断探索研究。

更多推荐

学生,分层,教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