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奉化市舒家小学 邬再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为什么当前小学的数学教学越来越多地提倡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掌握直接经验呢?这得从体验式学习提出的背景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年对二、四、五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
年级
题型
二年级
选择题
小明的体重约为20(克、千克)
四年级
选择题
课桌面积约为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五年级
填空题
昨天18:30乘火车去,途中经过15小时到达。问何时抵京?(  )
二年级的正确率是50.14%,四年级的正确率是40%,五年级的正确率为32%。这项调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缺乏学生体验的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新的局面。本课题的提出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有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基于以下两个背景,提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想,并加强实践研究。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然而现代数学教育不仅有数学知识传递的功能同时,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从中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反观当前小学数学
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课题实验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这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
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容。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欲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教师层面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通过立项来研究,说明这样的问题决不是一个小问题,也决不只是一、二个教师感到困惑,很有可能带有普遍性。这样,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是本课题参研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一旦研究有成果,得以推广,对于面上其他教师也有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体验式学习研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思考、分析、反思、实践、探索。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义务教学阶段整个体系构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比较省编九年义务教材和新课程的异同,比较《指导纲要》和《标准》的异同。在反思的基础上明晰思路,再实践再探索。通过研究先是实验教师,继而带动其他教师,实现教师素质的最优化。
2、学生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教师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新性地对数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在其主体层面上得到可持续全面发展。
3、理论层面
通过参研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丰富发展体验教育教学的理论,为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一条可行性的路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岳林中心小学三、五年级的各二个班为研究对象。三4、五4班为对照组,三5、五5班为实验组,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成绩如下
班级
对数学与感兴趣
概念(分)
计算(分)
用数学能力(分)
三4班
(对照组)
60%
90
90
85
三5班
(实验组)
59%
91
89
84
五4班
(对照组)
45%
88
90
82
五5班
(实验组)
47%
89
91
81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基础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二)实验应用的理论。
――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在经验之塔中学生扮演参与者角色,在具体经验体验中学习;然后往上移,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实际的事物、间接的事物;最后“观察”代表事物符号。就学习理论而言,学生先要有较具体的经验(学习体验)作为基础,才能对于以抽象方式表达的事实赋予意义,
也才能从抽象的教学中获益。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一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与体验的紧密关系,而且把学生探索经历和得出结论的体验过程视作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并非只侧重IQ――智商。学生情感体验,亲身经历对于能否开发和培训这些智力潜能至关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分析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寻找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教师首先应做好以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合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同时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中,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