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表达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拘泥于考试知识的传授与夯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得好,自然愿听、肯想、会做。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尤其低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经常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的冷场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课堂中开始,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
学语言进行训练。
(2)各类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的研究不断出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诸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经验较为成熟,一些研究方法较为新颖,这些优点和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从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这些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多,而实践经验层面的研究少;✍.理论构想式研究较多,具体操作式及个案研究式研究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
(3)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要点总结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
2、时代的呼唤。
(1)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
(3)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实与理念还有相当的差距。老师们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一个给学生更大学习空间的领域,又缺少课例和方法上的借鉴,老师们操作起来难免有些困难。如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例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例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定教学的实践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四、实施策略
五、综合与实践数学课堂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
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授课方式,又要考虑教学形式的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生活运用的能力。
六、五、实施的原则
七、1、针对性原则
八、针对性原则是指综合与实践课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操作等方法学会思考。
九、2、趣味性原则
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实践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十一、3、生活性原则
十二、课堂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三、4、开放性原则
十四、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十五、六、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2)“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3)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开始阶段重点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了解相关研究的背景和教育的前沿思想,完善对此课题的丰富认识。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分工中合作,合作中有分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与总结,采取不断的“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再反思—构建模型”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