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教学设计 | |||||
课题名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例4 | |||||
姓名: | 陈朝凤 | 工作单位: | 西华营闫王寨小学 | ||
学科年级: | 三年级数学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例4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现实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 |||||
二、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掌握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学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面积的含义和单位,学习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对于后续其他平面图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经调查了解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年级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能自觉地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生已获得了长方形的长、宽变化会引起长方形面积变化的经验,能加以归纳概括。 学生对多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多媒体对学生的引力,调整好状态和教学过程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本节课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体现课堂以学上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理念。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送一个童话故事给大家:狮子大王准备把两块地分给小山羊和小猪猪,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小猪猪一看,急急忙忙地挑了一块长方形地,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小山羊说:“哈哈,你真笨,我这么胖都比你跑得快,看来我占到便宜拉。”可小山羊却不紧不慢地说:“真的吗?” 同学们,你们说小猪猪占到便宜了吗?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 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形象的引入主题。 | |||
二、探索新知: | 1.课件出示教材例4(1)。 小组合作拿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得出面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2.动手操作例4(2), 摆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感知。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量边求积。迁移、类推正方形面积。 让学生通过活动: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 师指出: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 1.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2.合作探究,总结公式 3.通过动手测量计算,迁移、类推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 | |||
三、巩固应用: | 1.一张长方形的A4纸(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0 21 30×21=630(平方厘米) 如果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1×21=441(平方厘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 牢固掌握新知识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创建一个评价表,把这节课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展示评价结果。 | |||||
八、板书设计 |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例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 |||||
九、实践反思 1.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积累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后续的学习进行迁移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自由摆、观察猜想、再次操作验证、交流、推理迁移等学生活动展开教学。 2.课堂上是师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时课堂上又是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本节课在预设时,用验证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来推想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应该顺理成章地推理得到是边长×边长。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时,这是尽管时间已经很紧了,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面积。我当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提出“想一想,谁说得有道理呢?”这样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就接受了挑战,他的思维接受了碰撞,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再次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让学生们用事实说明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可见,“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认知价值与教学意义,是那么的真实、宝贵。 3.从教学中学生反应和练习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探究时目的性不够 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探索面积计算过程,所以在探索前应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在经过开头猜想两个图形大小后就直接进入验证环节,显然显得唐突,也确实在这里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热情或目的性不够,造成在交流时出现一些和主要问题无关的事情,也因此在这部分浪费了一些时间。反思后想如果让学生猜一擦面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后,明确长和宽与面积有关,我想这样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三)重视合作、正确利用迁移,促进新知的理解。 (二)提问方式缺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清晰感知,无效的提问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把整个教学方向发生改变。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如在学生自由摆并填好表格后,组织交流时,我先问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在这里学生回答时说得就很不到位。如果换个说法提问:“这个长方形你是怎样摆的?他们的长、宽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这样也许会让学生能先认识到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进而根据内在的联系,猜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三)教学自信度不够 整个教学设计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由于自身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信度,对教材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自信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紧张把一些教学环节颠倒了,如在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前,应该先对先前的争论及正方形中每个4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区分。这样处理可能后面再练习手帕面积计算时就不会出现很多学生仍是用周长公式来计算面积了。另外对教材理解还缺乏自信度,如当学生混淆面积和周长或面积单位和周长单位时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面积单位用平方米等,而周长单位用米等”这样追问后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对知识的把握会更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的自信是很重要的。这里包括对教材把握的自信和对自身的自信。 4.如我重新再上这堂课,我会总结以上的问题把我好每一个环节。 总之,目前教学中我还会常出现一些问题,教态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拖沓,时间控制不当等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 |||||
更多推荐
面积,学生,正方形,长方形,教学,学习,计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