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位整合的心得感悟推荐_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心得体会
数学的知识会根据内容分配来制定单位要点,不断进行整合与调整,以便学生学习,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小学数学单位整合的心得感悟推荐吧。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心得体会一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遵循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基本原则,所以,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既有纵向的螺旋式编排,又有横向的单元式编排。我以西师版五(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一谈我对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数学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数学思维和交流的基础,是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编排,有严密的逻
辑性和整体性。要让学生体会数学这种学科特点,就要强化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教材阅读理解中,把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编排特点,构建数学整体的、逻辑的知识体系。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师版教材五(上)的学习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等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教材的阅读,学生会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知识的前后联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本单元整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单元主题图的教学
《数学课题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改革从教材编写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组图的方式创设单元主题图,并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主题图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融合,构成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活动空间,促使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方法。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创设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农舍情景主题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以对话框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麦地面积怎么计算?粉刷的墙面什么形状,面积怎么算?不规则的池塘面积怎么算?学生通过思考这些实际问题,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本单元探究的知识充满好奇和期待,为单元整合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
三、重视学习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在内容上注重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教材在编排上,根据数学知识纵向联系,螺旋式安排教学内容,又根据横向联系,单元式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迁移性。单元整合教学,就是根据数学单元内构成的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进行重组调整,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关联性,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和圆面积的基础。这些知识,其探究的过
程与方式都是相通的,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利用方格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学习中,整合为一节课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图形转换,渗透转化思想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充分探究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就可以提出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又以什么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呢?从而又把这两节整合为一节课(根据学生学情而定),或把梯形面积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整合。这个可以节省单元授课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拓展练习与运用。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自主探究,更广泛地去合作交流,更大胆地去操作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验证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大胆操作实践以激发兴趣,深入地自主探究以激
活思维,广泛地交流分享以获得乐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善推理,在概括总结中掌握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并自觉在学习中实践运用,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是学生在不断的数学活动中感悟出来的,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基础。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使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剪拼进行自主探索,再通过交流分享,体验探究知识的经历,获得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数学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并获取迁移的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单元整合教学,能够让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能够让学习方式的沟通更加有效,能够
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心得体会二
将小学数学单元有关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实现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读教材
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由此,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深读教材是内容整合的基本前提。教师要通过教材解读,努力搜索册间、单元间、单元内的内容关联,使知识成串、体系连网。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遵循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较高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将某些跨册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
以认识时间的教材编排来说,一年级上册要求结合生活经验,会认、读、写整时。二年级上册则要求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观察上图所述三个阶段教材对认识时间的要求,我们不妨将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后置整合到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元。整合之后,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
数学教材又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单元构成的。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数的认、读、写基数与序数比较大小口算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是所涉及的数的范围稍有差异。笔者认为,这两个单元目标接近、结构相似,可以整合。
小学数学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由多个富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组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时教材的细品,而忽视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思考缺乏系统性。对此,深读单元教材,重组知识板块,理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理念共识。例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中,9加几作为种子课,首次呈现 凑十法,而后续的8、7、6加几5、4、3、2加几都在巩固凑十法,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变化。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先重点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再加以巩固优化,最后在解决
问题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这样的教学改进,有利于避免重复经历的尴尬,让学习活动有滋有味。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也可按此思路进行整合。
二、优化结构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作为一个认知系统加以精心整合,让学习内容富有结构性。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内容整合后的课堂设计,要兼顾传承与创新,让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凸显。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分两课时编排。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看谁搭得又稳又高。实际教学时,大多数教师只上第一课时,而忽视第二课时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内化及空间观念的养成。我们可以将两课时整合为一课时,让学生在拼拼搭搭的活动中认识立体图形,边实践,边体验,边思考,边理解。
总之,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作,应深读教材,优化结构。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心得体会三
数学素养是数学知识技能、学科关键能力及学科价值观念的综合,是儿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调动和利用数学心理资源,理性地达成问题解决的能力表现。以儿童的数学素养养成为旨归,我们把国家课程的教材单元当作蓝本,以体现单元核心价值的主题为线索,整合、创新单元内容,设计、实施单元教学。在实践中,依据国家课程教材单元的价值特点,从现实意义、思想方法及数学史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单元整合思路,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路径,为主题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资源和策略支撑。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探究式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儿童能很好地吸收知识,却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儿童能掌握很多解题方法,但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又无从下手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引发我们不断思考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驱动着我们不断探索单元教学的变革。
对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教材单元,我们采用现实问题驱动单元学习的整合方式,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解决既是单元学习要达成的培养目标,又是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在问题解决驱动之下,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知识是用来做什么的,在问题解决之时单元知识与技能自然地被结构化、组织化,实现了单元的整体建构。
六年级时,学生要学习百分数。传统的单元教学常常按照教材的例题设置,依据课时,逐步推进。而问题解决驱动下的百分数教学,则遵循问题生成、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把原教材单元的学习纳入到解决问题的系统中。不仅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义,而且引导儿童以连续、完整的视角分析、解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抓住单元的关键节点,把主题单元的教学愿景转化为行动力落实到课堂中去。
1.儿童视角下的主题确立
在单元学习之前,让儿童带着对知识的前认知走进生活,寻找原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发现百分数在酒水、饮料的说明中常有出现,在商场的打折优惠及储蓄、理财等经济事务中应用广泛。百分数为什么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为什么学习了分数还要学习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是不是就能懂得理财的奥秘了?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调查研究中萌生。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敏锐地发现百分数在房屋的经济技术指标及购房贷款中的应用,对怎样选房、怎样贷款,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聚焦儿童的兴趣点,师生共议,最终确定了购房的学问这一驱动性问题.并进一步优化,将其凝练、升华为单元主题。
更多推荐
数学,单元,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