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程性质
一、数学学科的特征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二、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关系
学科数学是指在教学时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的内容加以处理作为教学过程认识对象的数学,科学数学是指只考虑数学自身的内容体系、结构特点以及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数学。
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有明显区别。
1、出发点不同。
2、目的不同。
3、内容处理方法不同。
4、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
三、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大众数学观
1、生活性。
2、体验性。
3、普及性。
四、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一)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一、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
1、社会发展是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2、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
3、数学自身的发展促使数学课程的改革
4、数学教育的现状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对数学的认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数学课程的认识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
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对数学教学的认识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
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的认识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介绍
《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前言从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目标从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阐述;内容标准分成三个学段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分别进行阐述;课程实施建议分成三个学段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介绍一下《标准》的设计思路。
1、关于学段的确定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2、关于目标和目标动词的含义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3、关于学习内容和核心概念的含义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4、关于体现数学课程灵活性与选择性的设想
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
2、提倡学生“做数学”
3、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4、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5、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第三节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一、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介绍
《标准》中从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个维度对数学课程目标进行详细的阐述,具体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学段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解决问题
更多推荐
数学,学习,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