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1、例2,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达标测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李叔叔上午骑车40千米,下午骑车56千米。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根据学生的回答,既然结果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出很多例子,老师追问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举不完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
从而引导学生用字母,符号等来简单的表示这种规律。板书:a+b=b+a a、b可以表示哪些数?
(3)对于这种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板书:加法交换律。
②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③根据加法交换律做几个习题。
判断下列算式是否使用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的什么?
再让学生展示另一种方法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2)简便运算可以让计算又快又准确,下面来计算比赛。
二组获胜,一组同学有想法。由此来观察这两组算式的特点。
三个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二组的计算起来简便。
找找其中的规律。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今天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两种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6)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三、练习巩固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完成课堂达标
当堂达标
1、用字母表示下面的运算律。
(1)加法结合律:( )
(2)加法交换律:( )
2、根据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1)48+ ___= 63+ ____
(2)60+a =____+ ____
(3)142+(58+67) = ( ___ +___ )+ ___
(4)15+24+36+45=(___ +___ )+( ___ +___ )
3、下面算式运用了哪些定律?
(1)54+18=18+54 ( )
(2)(56+72)+28=56+(72+28)( )
(3)24+42+76+58=(24+76)+(42+58 )( )
4、笔算,并用加法的交换律验算。
456+747= 279+352=
“加法的运算定律”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具体情节内容来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无形之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以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尤其在习完四则运算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相对说好些。在一开始的教学我设置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来导入新课。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课上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归纳
出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在举出大量的例子后发现其算式的特点进而一步步用字母、符号等概括所以式子的特点。最后试着用语言表达出加法的交换律,即使学生说的不是很标准,也应给与鼓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的能力。
探究加法的结合律时我又设计了和加法结合律不同的学习方式,四年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始终一个方式学习,难免有所厌恶。故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计算比赛,来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两组数字一样,运算顺序不一样,简便促使二组同学获胜,这样一组同学就有了强烈的反应在他们说出想法的同时也就在慢慢总结算式的规律。
总之整个课堂的设计要时刻考虑到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加法的运算定律”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锻炼身体、树立健康第一、终身健体的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对掌握学习方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大幅度提高,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推荐
学生,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