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问题纸  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堂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图图)图图爱动脑筋、爱提问题,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像图图一样,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图图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
+  -  ×  ÷
12    3
图图:用12和3分别进行+  -  ×  ÷运算,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列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学习乘减混合运算
师:你能用12×3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题吗?
生编写。
(展示生编题)分析题目
(选取生编题目:三年级一班有12个小组,每组植了3棵树,三年级一班一共植树多少课?)12×3=36(棵)
师:加条件,换问题……
(三年级二班植树50棵,问:三年级二班比一班多植树多少棵?)
生解答问题。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生讲解解题过程。
可以列综合算式吗?
生列算式。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生讲解。
综合算式错误解题方法?(先算减法,再算加法)生辨析。
小结:在减法乘法混合运算中,先算(  )再算(  )。
练习:84-15×4      26×5-47
2.学习乘加混合运算
师:换问题……
(问: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共植树多少棵?)
生解答问题。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生讲解解题过程。
可以列综合算式吗?
生列算式。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生讲解。
还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生讲解。
小结:在加法乘法混合运算中,先算(  )再算(  )。
练习:52×2+98    38+25×4
总结: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
三、练习巩固
辨对错并改正:
四、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师总结。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知识已有接触,但是对于乘加乘减两级的混合运算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1、对于为什么先算乘理解不是很到位。
  2、计算综合算式时只写结果,没有过程;写法不规范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引入聪明的图图来引导学生要向图图学习,爱动脑、善提问,并积极解决问题。
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然后以学生编写的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加条件,换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编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选取学生自己编写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乘加乘
减混合运算的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乐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较好掌握了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这一先后顺序,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练习巩固环节,学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接着进行相应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辨析对错并改正练习,更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今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
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更多推荐

学生,运算,问题,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