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制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快乐的大课间信息窗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执教人: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笔算85页——86页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位乘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本单元或以后系统学习更难的乘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结合学具操作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明确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学生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过程,并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是学生在已熟练掌握表内乘法及正确计算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在口算,笔算,
估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教法:
1、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知识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3、比较归纳法: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
4、练习巩固法: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
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合作、探究及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方块、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么?
生:喜欢
师:在大课间活动中你们都在做什么呢?
生:做韵律操、玩游戏、跳皮筋、跳绳……
师:同学们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育才希望小学体育大课间的表演情况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信息窗,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以我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情况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出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1、解读信息。
生:同学们正在围成圈跳舞,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哪个信息,提出什么样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信息: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
(2)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信息: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3、列出算式。
引导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2=”和“12×3=”。
4、解决问题。
(一)20×2等于多少呢?
(1)、自己探索计算结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有几种方法来计算?请选出最喜欢的方法,然后我们全班汇报交流。
(2)、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加法计算。
20×2表示2个20相加,因为20+20=40,所以20×2=40;
方法二:摆小棒计算。
一捆小棒是10根,2捆就是2个十根,即20根,每2捆放一堆,一共放2堆,共有40根小棒,
所以20×2=40;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计算。
因为2×2=4,20×2,就是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是40,所以20×2=40。
(3)、肯定每种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的算法真不少!表述也非常清楚!你认为哪种方法口算会更简便呢?
生: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简便。
(4)、正确解答。
师:同学们这道题完整了么?请同学们补充完整吧!找同学上台补充完整。
20×2=40(人)
答: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40人。(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5)、拓展研究。
如果跳舞的同学有3组,每组20人,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主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算法最优化”,让其掌握最优的算法,只有这样才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二)12×3等于多少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12×3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36。
(1)、方法思考。
师:12×3到底是不是等于36呢?请小组合作来验证一下。
生1:我用木块摆一摆。我把木块分3排,每排12块,把每一排分成10块和2块,3个10块是30块,3个2块是6块,一共36块;
生2:根据乘法的意义。
我是这样想的:12×3就是表示3个12相加,即12+12+12=36
生3:口算。
我用的是口算的方法:先将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
生4:竖式计算
竖式1:一个竖式,先用个位乘一位数,再用十位乘一位数,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1 2
×  3
6
3 0
3 6
师:请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来计算的?
(1)、6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2)、30是怎么得到的?
生回答。
竖式2:
1 2
×  3
3 6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36中的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
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展示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让学生自主讲解,充分感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对比分析。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式,看它们有什么联系。
竖式1能清楚得看出计算的过程;竖式2比较简练。
师:在练习时我们要选择简便的来进行计算。
(3)、教师小结。

更多推荐

学生,方法,同学,计算,算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