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
一、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前面咱们学习了分类与比较的知识,这节课咱们来复习相关的知识。
二、 复习:
(一) 复习分类;
1. 出示信息窗,问:这些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生答,师板书。
2. 小游戏:(1)分别指男女生各两名,指名给这四名同学分类,不同分法。
(2)师加入其中,五人可以怎么分?不同分法。
3.练习巩固:课件出示1——7题。
练习做完了,我发现同学们都很会分类,现在观察一下,这些衣服是怎么分的?
(二) 复习比较:
1、 出示信息窗,观察思考:按什么分类的?指名回答
(1) 谁的衣服多?怎么看出来的?(比较多少或厚薄)
(2) 这幅图上,我们还可以比较什么呢?(马:高矮、大小
花瓶:高矮 摆件:大小 衣服:大小)请学生说明白什么比什么大(小、高矮等)
2、 小游戏:指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请同学比较他们谁高(矮)?
谁比谁高(矮)?等等
请刚才两名同学中矮的一名站到讲台上,问,是不是讲台上
的同学比另一名同学高?为什么?应该怎样比?强调比高矮要站在相同的位置再比较。
3. 师在黑板上画线,请同学比较。强调比长短要从同一起点开始,把绳子拉直再比较。
4.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1——9题。
这节课咱们复习了分类与比较的有关知识,通过刚才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很会分类,也善于比较,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三、 当堂检测。
1. 发检测题纸。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开火车订正,反馈。
四、 课堂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咱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呢?
《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教学中我不断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多个游戏活动,如“给同学分组”、“比个儿”、“比手”“找出鸟类”、“找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我觉得这节课不足之处有很多,如:教师语言太零碎、杂乱,练习不够充分等。在比高低时,应该多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可以同桌互相比一比,再说说谁比谁高或矮,最后再指几组同桌同学说一说,那样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效果会更好。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与比较》检测题
一、把每行中不同的用○画一画。
二、分一分。
三、 小小法官。
1、 大的画√,小的画O。
( ) ( ) ( ) ( )
2、 高的画√,低的画O。
( ) ( ) ( ) ( )
3、长的画√,短的画O。
(
( ) ( ) ( ) ( )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比较的知识,总体掌握比较好。分类方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观
察,按自己的不同想法进行分类,分类各具道理,都可加以肯定。比较相对于分类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比较谁比谁高(矮、大、小、长、短、多、少等),容易发生混淆。通过比较练习,发现学生们掌握的还比较好。
一年级下册复习《分类与比较》评课稿
岱岳区黄前镇黄前小学 侯兆寅
张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总复习分类与比较部分的内容。
《新课标》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
张老师执教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复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
二、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三、教学过程过渡自然 在教学象形统计图和表格时,张老师通过添加线的形式,使图和表格的呈现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老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组织形式自由 在教学组织上,张老师也是形式多样,如“同意的做好”、“做对的做好”等。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通过布置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分类,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在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反馈方式自由。本节课张老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口头上的评价反馈,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还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细致的反馈:如
在对气球分类后,通过“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将学生的想法真实的展示给所有师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为以后学习统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复习课《分类与比较》效果分析
通过本堂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优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思路十分清晰,深入浅出,过程流畅。先从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小朋友喜欢的物品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并通过操作、体验,充分经历了单一标准下结果的统一性,不同标准下结果多样性的分类过程,从中体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理的分类思想。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从熟悉的气球入手分类,重点按形状和颜色分。在讲拼图时,学生先用形状分,教师讲解比较透彻,但按颜色分,这种分法却没讲到。
本节课的亮点:1、教师准备充分,备课、上课、课件、检测题都很用心,值得学习。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连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更多推荐
学生,分类,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