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验的意义
作者:田兵辉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3期
作者:田兵辉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3期
新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一般都使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过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容易对很多内容有一种过眼云烟的感觉,没有那种踏踏实实的体验。其实,有一些数学课,只要我们的课堂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把“数学实验教学”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学具,让动手实验与思维联系起来,那么既可以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又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其效果也能达到甚至胜过“多媒体演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数学实验正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直观地探索抽象的数学问题,化枯燥为有趣,这一个过程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行程问题”学习时较多学生感觉理解难,如果教师把一些“玩具”带进课堂,以提高学习过程,采用仿真和模拟的方法,再现实际问题的
应用过程,使学生身在其中,理解题意。例如行程问题中可带上实验室的“平板小车”,用线拉动进行演示,体积问题可带自制的长方体盒子和量筒(或烧杯)等用水灌装。这样边玩边学习,尽管是教材的难点,学生也会从直观形象中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真实性。
再比如教学“可能性”时,笔者首先提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思考,学生得出“2、3、4、5、6、7、8、9、10、11、12”等答案。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你们猜一猜,用两个骰子来掷20次,和是5、6、7、8、9的次数多,还是其他数的次数多?”学生通过分析,认为5、6、7、8、9只五个数,其他还有六个数,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其他数的次数多!”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笔者让代表分别进行实验,通过投掷,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投掷五次以后,五个数的多,六个数的少。这样,学生就自然对结果产生怀疑,由此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问题,学习,理解,实验,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