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实验方案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有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所以,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有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学困生的大量存有,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当前存有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其含义如下: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来说;第二,学
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先前经验建构新知,它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加德纳认为:人类存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水准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学困生”转化,国内外有许多有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泉州市实验小学孙坚力老师在《有效转化学困生策略研究》中认为:转化“学困生”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找原因,寻突破,消除厌学思想;二要相信你,你能行,激发学习兴趣;三要低起点,小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四要一对一,请帮手,增加成功体验;五要反复抓,抓反复,养成良好习惯。
2、福州市琅岐实验小学陈师煊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该做到“五心”即: 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足够的、透彻的理解,根据这种理解,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学困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学困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4、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学困生”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5、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有: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使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
重、学习习惯差等。在“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但在如何协助“学困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数学学困生学习的现状。
2、分析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3、研究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2、数学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归因的研究。
3、数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的专题研究。
(1)数学学困生教学观点的转变。
(2)数学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
(3)数学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
(4)数学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
(5)数学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6)数学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
(7)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8)数学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
(9)数学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4、数学学困生个案分析。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相关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数学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实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实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即时调控。
4、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实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动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数学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本人执教的二年级学生。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
(1)学习相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针对“学困生的数量、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成因等”情况实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
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 |
基 础 资 料 | 智力正常,理解水平及推理水平较弱,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情绪,学习态度:不主动,不稳定,学习方法欠缺,具有随意性。 |
家 庭 情 况 | 其父亲待业在家,母亲是一家医院的护工,父母文化水准不高,均为初中,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学习环境一般。父亲不大理孩子,平时绝大部分时间均由母亲管教,母亲能对孩子实行辅导,但强调死记硬背、大量做题,给孩子买了一些练习题,让她有空就练,而且管教严厉,常训斥该生,造成该生胆小怕事,有强烈的自卑感,即使该生对其父母的管教心里不服,但她行动上还是遵命行事。 |
初 步 观 察 或 诊 断 | 该生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营养状况一般,性情温和,有任性、固执倾向;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常做小动作,课上思维不主动,很少举手发言;下课好玩,经常与其他同学追跑,多管闲事,爱向老师打小报告;交往中,常与同学闹磨擦,小心眼儿。 害怕数学,不愿动脑思考,理解肤浅,对于简单模仿性的练习还行,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但能主动问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协助、表扬,对老师要求记住的,死记硬背,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不知从何入手,浏览一遍了事,并未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不知道寻求适合于数学特点和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缺乏信心,作业在家长的辅导下能按时按质完成,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欠主动。 |
更多推荐
学困生,学习,数学,研究,学生,教育,智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