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的提出:
1、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2005年,我校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科研的主攻课题,成立了由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小组。为了统一大家的认识,课题领导小组于业务学习时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加深了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修订后的小学教学新教材大大家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寻找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从新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来看,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十分到位。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强调向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必然使教学活动发生深刻变化。
理论上的武装和认识上的提高,为素质教育真抓实干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为了在实践中少走弯路,课题领导小组决定选择六个班级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同时明确提出各年度的主攻任务是:系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全面更新教育观念;编制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提出具体实施建议;编写活动课程教材;总结试验班级经验;全面推广素质教育。
3、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了被
动依赖教师的讲解,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从而造成了学生经验不足,学习兴趣不稳定,认识不深刻,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了在教学中解决上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增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提出本课题。
自2005年以来,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教师举行备种素质教育研讨会达20多次。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在我校起步是早的,步子是稳的,进展是顺
的,效果也是好的。
三、实验假说及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说
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激趣;自主探究;操作拓展;交流归纳;巩固练习”这一教学模式,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空间观念和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
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报
告
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智、德、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3、《辽宁教育》、《自主精神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效
果的
重要因素》。
四、实验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实验过程必须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保证实验
过程的有序性和前进性。
2、实践性原则: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
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自主性原则: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实验的重要目
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五、确立实验目标提出实施建议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
征,着眼于小学生身心潜能,我校于2005年编制了西闫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实施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
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新课程
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 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
式。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科研目标: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符合21世纪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二)育人目标
1、整体性目标: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自主发展为途径,
教学生学会求和、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自主性目标:自尊自信、自我调空、独立分析、多思善断。
3、创造性目标: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质疑应变能力、研讨合作能力和
动手实践能力。
4、数学学习成绩上升。
(三)工作目标
以本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本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增强本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实行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学生的
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l六、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实验时间: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计二年。
(二)实验对象:确定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为实验班。
(三)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2004年5月一一2004年9月)
(1)提高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
(4)综合评价,促进发展。
2深化阶段:(2004年9月——2005年9月)
(1)深化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深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四)实验方法:单组实验,即通过对实验组的实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判定实验结果。
七、实验操作
自主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学互学,探索新知-操作拓展,导学结合-交流归纳,强化理解”创设情
境,激发兴趣”即学生探索活动前的准备,主要指教师对主体的激发,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进入教”和学”的准
备。自学互学,探索新知”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交流归纳,强化理解”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习”我要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
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例如:21世纪数学教材第一册中第二单元分类”一节课中,有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一个小男孩儿,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由于本课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动手操作的都是些水果、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等,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当出示此图后学生们更奇特的分类方法出现了。他们一致认同图中画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所以他们有的说:爸爸和妈妈分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有的说:孩子和爸爸分一类,因为他们是男人,妈妈是女人;还有的说:孩子应该和妈妈分在一起,因为孩子是妈妈生的。同学们一听都笑了,一个男生站起来接着说:孩子
和妈妈的脸上都有红色,爸爸没有,所以,孩子和妈妈分一类,爸爸分一类。”对于学生们的回答我异常兴奋,给他们以极大的鼓励,由此,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都专注地在寻找
着新的分类标准。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孩子和爸爸分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头发都是黑色的,妈妈的头发是红色的。”又有一个学生说:孩子应该和妈妈分一类,因为爸爸上班走了,家里就剩下孩子和妈妈了。”孩子和爸爸分一类,因为妈妈手中拿着铲子,爸爸和孩子没拿。”
经过学生观察讨论,我课后归纳了学生的分类标准竞达16种之多。
虽然他们刚入学不久,各方面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由于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有兴趣,又有这样一个最熟悉的生活源泉,才会出现那么多鲜活生动的分类标准来。
2.自学互学,探索新知。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
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百以内退位减法”时,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说出了几种常用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此时, 一个叫徐晨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
方法呢,这种方法算得更快!”什'么好方法,说说大家听听。”他指着练习题说:比如那道题43-8,3跟8相差5,十位上的数少1,得数就是35。要是差6,就得几十六,把十位上的数少1就行了。”听到这儿,我高兴地说:你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的方法对不对,需要验证。如果对了,我们就把你的方法叫徐晨法'徐晨,行不行?”徐晨嘴唇一抿说:行!谁来出一道题验证他的方法?”“-72,先用徐晨的方法口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数学,自主,素质教育,实验,教育,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