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实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数学实验的研究,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作用,探究数学规律,大胆想象和动手实践,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问题及对策
1.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1.1.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科学化教学目的,而且要注重实施“立德树人”,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由于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操作性、融合性等特性,使得学生对数学各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把数学实验与小学生数学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问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去“验证”与之有关的数学理论,而并非像既往学习时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时,因为其涉及众多知识点,所以可以通过数学实验,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中验证数学概
念、定理,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1.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时的“良师”,若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好动,所以利用数学实验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注重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培养,并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数学实验方式。
2.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带领学生进行理性的、直观的实验体验,使学生由已知领域逐渐进入到新领域,并把直观的体验转化为认知和数学模型,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在“体积的意义”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用玻璃器皿装东西的实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含义。试验条件是将沙粒倒入玻璃瓶中,在玻璃瓶中放置一根长方形木头,再将之前的沙子倒入其中。此时还有好多沙子没有倒入玻璃瓶,教师让学生就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情况进行交流。这时,学生对“量”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思想仍然混乱,不清楚其中内涵。教师让学生向烧杯里倒上水,又往里面加了一块石头,顿时水就流了出来。很明显,石头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水就流了出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容积”的含义,“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即“容积”。在以上实验中,教师并未直接向学生表明容积含义,而是指导学生参加理解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得学生逐步认知容积,激活学生思考能力。
2.2.探究式的实验与数学知识的构建
小学阶段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很强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努力将数学知识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际体验,并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达到“会学”、“会用”的境界,真正了解数学的内涵和价值。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制作正方形的实验,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cm,再用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小方块,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画出一个矩形。在完成动手实验后,各个小组分别展示本组
成果。有些小组选择用10个小方块,制作成宽度为2cm、长度为5cm的长方形,有小组则选择用12个小方块,制作成宽度为3cm、长度为4cm的长方形。根据这一点,教师要求学生考虑矩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联系。通过提问“如何计算矩形面积”,使得学生成功归纳出矩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推导矩形面积的公式中去,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3.验证实验,深入的知识探索
“猜想·证实”既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猜测,再通过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对情感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加工,由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比如,在讲解“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特点,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点,猜测到如果一个数个位数上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则是“3”的倍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的猜测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按照自身猜测,随便写几个数字进行检验,看看是否为“3”的倍数。学生经过测试,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些数字确实是“3”的倍数,比如“63”“1089”等,但也有一些数字不是“3”的倍数,比如“169”“1003”等。教师抓住机会,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了“1089”等“3”的
倍数上,引导学生继续猜测,学生则会质疑会不会和个位数上的数字总和有关系?这一点被全班同学认同,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通过以上例子,教师将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去猜测“3”的倍数特性,通过“猜测—验证—猜测—再次确认”的学习方法,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4.活性试验,提高实践水平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生命则是它的发展之源。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类的实验,将自己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数学实验教学中,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能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结合校园绿化面积这一生活问题,要求学生测量校内绿化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最终制定出初步活动计划。教师为学生配备测量卷尺、长绳等测量工具,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根据学校草坪、花圃、树林形状,采集相关资料。学校花园为长方形,但在花园中间位置却存在一条直线,大多数学生在测量花园绿化面积时,普遍认为要先计算花园宽度和长度,再用长方形花园减去道路长度。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直接测量长方形花坛长度和宽度,再用花坛宽减去小路宽,乘以花坛高度,即可获得花园绿地面积。通过对所
学知识的运用,使问题得到了切实解答,使课本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进入到了生活中,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近年来,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驱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22,(01):74-80.
[2]陈希文.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6):53.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实验,教师,学习,小学,教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