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数学地思考和有序地表达。
2. 经历“借助操作思考—借助直观思考—借助想象思考”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理解并掌握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领悟两个量相差关系的本质。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 12 枚白棋子和 12 枚黑棋子,同桌两人准备 14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猴妈妈带着两只小猴去山上摘桃,不一会儿,它们就各摘了一大堆桃。(出示图 1)猴妈妈问:“你们俩谁摘的桃多?”两个小猴互相看了看,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出谁摘的桃多吗?怎么能一眼看出他们摘的桃是不是同样多呢?
引导:把猴弟弟的桃摆一行,猴哥哥的桃一个对着一个排整齐再比较。(相机演示图 2。)
猴弟弟:
猴哥哥:
图2
交流:一一对应排整齐,现在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猴哥哥摘的桃多,猴弟弟摘的桃少;猴弟弟摘了8 个桃,猴哥哥摘了 12 个桃;猴哥哥比猴弟弟多摘 4 个桃,猴弟弟比猴哥哥少摘 4 个桃。
小结:看来猴哥哥和猴弟弟摘的桃不同样多。(板书:不同样多。)
提问:那能让他们的桃子个数变得同样多吗?(板书:同样多。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体会策略
(一)明确要求
启发:用白棋子代替猴弟弟的桃,用黑棋子代替猴哥哥的桃,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看看
怎么使猴哥哥和猴弟弟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看看谁想的办法多。
(二)操作探索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三)演示交流
组织交流摆成“同样多”的方法,边交流边演示。
方法一: 猴弟弟再摘 4 个桃就和猴哥哥同样多。
演示猴弟弟添上 4 个桃,如图3。
追问:为什么猴弟弟再摘 4 个桃就和猴哥哥同样多?
明确:猴弟弟比猴哥哥少 4 个桃(用虚线把猴哥哥的桃分成“与猴弟弟同样多”以及“比猴弟弟多的”这两部分),所以猴弟弟只要添上 4 个桃,就和猴哥哥同样多。
方法二:猴哥哥去掉 4 个桃就和猴弟弟同样多。
演示猴哥哥去掉 4 个桃,如图4。
追问:为什么猴哥哥去掉 4 个桃就和猴弟弟同样多?
明确:猴哥哥比猴弟弟多 4 个桃,所以猴哥哥只要去掉 4 个桃,就和猴弟弟同样多。
方法三:猴哥哥给猴弟弟 2 个桃,猴哥哥和猴弟弟的个数就同样多。
演示猴哥哥移 2 个桃给猴弟弟,如图 5。
猴弟弟:
猴哥哥:
图 5
追问:为什么猴哥哥给猴弟弟2 个桃,猴哥哥和猴弟弟就同样多?
明确:猴哥哥比猴弟弟多 4 个,把多出的 4 个移 2 个给猴弟弟,他们俩的桃子个数就同样多了。
方法四……
小结:只要使两个量同样多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例如:猴哥哥添上 1 个,猴弟弟添上 5 个;猴哥哥拿走 3 个,猴弟弟添上 1 个。
(四)对比分析
提问: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让猴哥哥和猴弟弟的桃子个数变得同样多,(指着图3、图 4、图 5 交流)看看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引导:(指着原来两行桃)原来猴哥哥和猴弟弟的桃子个数“不同样多”。方法一把少的添上 4 个,(在图 3 旁板书:少的添上)少的就和多的同样多。方法二把多的去掉 4 个,(在图 4 旁板书:多的去掉)多的就和少的同样多。
方法三把多的 4 个,移 2 个给少的,(图 5 旁板书:移多补少)两个量就同样多。
追问: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不同点:一种是减少 4个,另一种是增加 4 个。 相同点:减少和增加的数量相同都是“4”,“4”是两个量的“相差数”。
小结:少的添上“相差数”或者多的去掉“相差数”,他们的个数就同样多了。(板书:相差数。
追问:那方法三和这两种方法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明确:方法一和方法二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一行的数量,使两行同样多,调整后总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板书:总数变了 ) 而第三种方法通过移多补少,使两行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不变。
板书:总数不变。
三、自主探究,沟通联系
(一)问题导引
谈话: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掌握了这么多使两个量同样多的方法。猴妈妈又摘回了 14 根玉米,分别装在两个篮子里,两个篮子里不同样多,那每个篮子里可能有多少根呢?同桌合作,用小棒代替玉米,分成数量不同的两行,再想一想怎么让两行小棒同样多,最后把结果记录在活动单上。
(二)合作探究(略)
(三)多元交流
第一行摆(1)根小棒,第二行摆(13)根。
(1)第一行添上(12)根小棒,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拿走(12)根小棒,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3)第二行拿(6)根小棒摆到第一行,两行小棒就同样多。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12)根。
(1)第一行添上(10)根小棒,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拿走(10)根小棒,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3)第二行拿(5)根小棒摆到第一行,两行小棒就同样多。
……
(四)比较沟通
比较:把 14 根小棒分成数量不同的两行,出现了多种情况,在把“不同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过程中,虽然每种情况的答案不同,但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1)虽然相差数在变(闪烁每一幅图的相差数),但只要少的添上“相差数”(闪烁少的添上“相差数”),或者多的去掉“相差数”(闪烁多的去掉“相差数”),两行小棒就同样多。(2)要使两行变得同样多,把多的移“相差数”的一半给少的(课件闪烁多的移“相差数”的一半给少的)
总结: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和“相差数”有关系。
四、分层练习,感悟本质
(一)借助直观,内化方法
出示问题一:猴妈妈给小猴们摘回了一些水果,苹果有 40 个,(出示布满 40 个苹果的图)这样表示苹果的数量感觉怎么样?
讨论: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出 40 个苹果。
相机出示遮住表示苹果数量的直条图。
提问:梨有 47 个,怎样简洁地表示呢?
交流:梨比苹果多 7 个直条要长些。
出示表示梨的数量的直条图。出示问题:如图 6,怎样使苹果和梨同样多?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追问:为什么梨拿走 7 个或者苹果添上 7 个就和另一个相等呢?
出示问题二:猴哥哥和猴弟弟又摘了些香蕉。
(出示图 7)看了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呢?
明确:猴哥哥有 29 根,猴弟弟有 9 根,猴哥哥比猴弟弟多 20 根,猴弟弟比猴哥哥少 20 根。
出示问题三:猴弟弟比猴哥哥少(  )根香 蕉 。 猴 哥 哥 给 猴弟弟(  )根后,他们的香蕉根数同样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结果。
追问:猴弟弟比猴哥哥少 20根香蕉,为什么猴哥哥只要给猴弟弟 10 根,他们香蕉的根数就同样多?
出示问题四:(隐去图 7 中的数据)如果不知道猴哥哥和猴弟弟香蕉的根数,只知道猴哥哥比弟弟多 20 根,(出示数据,如图 8)你能知道“猴哥哥给猴弟弟多少根后,他们的香蕉根数同样多”吗?
明确:只要把猴哥哥比猴弟弟多的一半(10 根)给猴弟弟,他们的香蕉根数就同样多。
小结:虽然不知道猴哥哥和猴弟弟各有多少根香蕉,但从图中可以知道他们的“相差数”是 20,利用“相差数”就能使两个量变得同样多。
(二)发散练习,拓展提升
谈话:逛完了果园,猴妈妈带小猴们来到了农场。 
引导:(出示图 8)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 4 个问题:
1. 问题一:1 号围栏的鸡怎样才能和 2 号围栏的鸡同样多?
追问: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明确:方法一:1 号围栏里添上 8 只鸡。方法二:2 号围栏里拿走 8 只鸡。方法三:从 2 号围栏里拿 4 只鸡给 1 号围栏。

更多推荐

哥哥,数量,弟弟,方法,问题,思考,数学,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