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方案(西师版)
一、课题的提出
从20XX年开始,XX市全面进入课改实验,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从课本中销声匿迹,取而代之是全新的“解决问题”,教师也是从这时开始,开始了孜孜不倦地寻求着解决问题教学的良策。
(一)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和平时与教师交流,我发现教师们对目前的解决问题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绚烂夺目的情境创设,冲淡了课堂教学主题
西师版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创设和再现生活情况,把解决问题教学放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所以我们有的老师误解了编者意图,为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创设了绚烂的情境,而忽略了解决问题本身。
误区二:车水马龙般的课堂活动,打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过程
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训练有素的齐唰唰向后转,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部分调皮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这样讨论完后,很快,老师根据小组汇报,板书出了例题答案。接着,老师布置课堂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学生从始至终都和听课老师一样,当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当然也没怎么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就连课堂练习题的答案也是通过与同桌交流获得。
误区三:蜻蜓点水似的问题讲解,学生听课尤如雾里看花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转变角色,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部分教师片面地曲解课标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不重视教师的讲解,完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替代了教师的讲解,结果适得其反。
误区四: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忽略了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
多数老师知道解决问题教学难,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考试时所占的比重又大(一般20~30分),所以反复练习,强化训练就成了这部分教师最有效的方法。他们做法是:把书上、练习册上、单元试卷上反复出现的题目让学生反复做,有些学生做了近十遍,当然,在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机械地背下了这些题目的解答算式,考试下来成绩也还可以,但一旦变换题目或出现学生没训练到的题目,往往出现班级学生“全军覆没”的可悲现象。
误区五:片面追求的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无从取舍
例如:六年级上册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的例题:
“三人需要用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共需90元,当车走到路程三分之一处,甲卸货,到路程的三分之二处,乙卸货,到终点是丙卸货。他们如何分摊运费?”我听了好几个老师上这节课时,都是严格按照书上的讲解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这道题(书上是按路程多少比例分配和先把路程分成三段再按每段人数分摊运费),结果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百思不解。其实这道题最优化的方法就是直接按照运货路程的多少按比例分配,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2.如何实现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提倡课堂教学的效性和实效性,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最大化,但现实是:我们教师们(尤其是农村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束手无策,对解决问题教学毫无章法,不知如何着手,更别说如何教法优化。
3.解决问题教学有效策略研究与实践可以帮助和引领教师走出困境。
由于西师版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再加上教材本身也处
在实践探索阶段的不完善性,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普遍存在低效或无效现象,因此,开展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是提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和现状,我们提出了《西师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把实施课改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有效策略”是根据某种形势制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或方法。
“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而言的。有效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在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数学建模理论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强调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形成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研究的目标:
1.解决现在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解决现有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结归纳不够的局限,开发校本教材,为教师解决问题教学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3 .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研究的内容
1.研究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一般操作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改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3.探索信息技术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4.解决问题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把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
2.师生合作性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首先决定于师生关系的性质,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起真诚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更多推荐

学生,教学,教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