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与工具、数学知识、数学情感和数学行为等方面。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建立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思维教育
    数学思维是指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所需的方法、策略、思路和逻辑。数学思维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思维等思维模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建议体系包括:
    1.数学思维模式教育: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模式的引导。
    2.数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如:数形结合、归纳法、分类法等。
    3.探究式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数学方法是指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是学生运用思维方式和数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建议体系包括:
    1.数学技巧的训练:包括口算技巧、计算技巧、估算技巧等方法的练习,重点训练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模型与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表、平面几何工具等。
    3.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教育,建议体系包括:
    1.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包括数的认识、数量关系、计算、几何等基本知识。
    2.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探究数学知识。
    3.知识的系统化:将单一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
    数学情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情感教育,建立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人文精神。建议体系包括:
    1.激发兴趣: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喜欢程度。
    2.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问题,树立“求真”、“健康”、“乐观”、“创新”等优良的价值观。
    3.情感态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果。
    数学行为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良好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自主学习、乐于合作等。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意识。建议体系包括:
    1.学习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范,如:认真听讲、自主学习、文明用餐等行为习惯。
    2.合作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竞赛等场合中,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3.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新采信仰、阳光自信和内心的丰富性。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学习,思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