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模式初探
一、目前存在的情况
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兴趣、态度、意志的有效途径。作为三种基本课型之一的练习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多。但一直以来,练习课学生的心目中无非是学生自己从头到尾的练习和相应的教师的讲评,而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也对练习课不怎么重视,只是对课本中的练习安排粗略地划分,最多在额外从一些习题本上找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拼拼凑凑就成了一节课。于是一堂练习课变成了一节教师为主体,做一题讲一题的作业课。
二、练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打地基”式练习教学模式
都知道要造一幢几十层的高楼大厦,打好地基时根本,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练习打好基础,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理解,就像造高楼大厦一样,要从底层造起,层层推进。这种训练一般选择跟例题接近的题目,主要是扎实地掌握基础的知识,为后来的练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教学时,针对例题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首先第一题是呈现
一幅场景图,通过学生自主地看图,并从中提取出显现的、隐含的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列示进行计算解答,通过交流的形式,充分展示计算过程和方法,关注计算过程中容易错误的环节,强化学生从整数加减法向小数加减法的迁移。第二题是一组直接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习题,主要是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提高速度,如0.87+0.6,2.69-0.45,0.18+24.82,2.069-1.58。
(二)“对外开放”式练习教学模式
在练习课时,要让学生自主探索,那就必须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学生在练习时不拘泥于单一的一种解题方法,鼓励提倡多种方法的解答,在交流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比较与其他同学解题方法上的相互优点和缺点,也可以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
例如在四年级《植树问题》的联系教学时,练习题第三题是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四边形的花坛边上摆花,每条边上都摆了四盆,(四个角上各摆一盆),可以摆多少盆?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弄懂题意,在解答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也鼓励和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能得到许多种的解答方法:
(1)(4-1)×4=12盆
(2)4×2+2×2=12盆
(3)4×4-4=12盆
(4)4×3=12盆
通过交流理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到在封闭图形中,棵树与段数的关系,在最后得出结果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棵树等于段数,先去求出以条边上的段数,再乘以四求出总段数,即总棵树。二是可以通过平均分成四份或先多加再减去重复的盆数求出总盆数。这样可以与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加深对此种植树问题解答方法的理解。再例如在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练习题的第四题是小数的加减计算题,其中13.457+25.623 相加应该正确的答案是39.08,但也有的同学会写成39.080,在讲解时,应该将39.08和39.080进行比较,体会小数点末尾的“0”和小数点后面的“0”相互的区别,理解在一般计算时小数点末尾的“0”要去掉。
(三)“魔术”式练习教学模式
魔术师有很大的本事,能将一件物品变成许许多多的东西,精彩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在练习课时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知识点本质不变,对习题的形式、类型进行多种的变化。
例如在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练习课时,练习题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是分别用不同的
形式出现,多角度的巩固小数点末尾的零要去掉这种情况的练习。第一题是通过各种不同单位的小数,判断哪些小数去掉“0”小数大小发生了变化。第二题是以连线的形式出示10个小数,将相等的两个小数相连。第三那提是先分别出示了生活中一些用具的价格,然后要求改写成用元做单位,并用两位小数表示。在进行这些题目的订正的时候,教师不但要对做题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帮助,切实做到关注全体,让全体学生都能灵活自如的应对不同形式的练习。
(四)“挑战”式练习教学模式
假如出示一道偏难的题目,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比较聪明的同学往往越做越来劲,而那些学困生却越做越没有兴趣,因为学生本身就存在着差距。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在练习课堂教学时,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
例如在四年级《简便计算》的练习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题
25×44 125×64×25 99×9+9
第二层次: 提高题
31×870+13×310
4×(25×65+25×28)
第三层次:深造题
10+11+12+13+14+......+50
1+2-3-4+5+6-7-8++1990
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练习课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是学生刚学过的,且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开展的练习,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以机会和时间,引导他们自己观察思考、尝试实践,
巩固所学知识,体验练习快乐,品尝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内驱力。所以在练习课上要改变一
题一练的做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与成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讨论稿)
小学数学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多年来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带领学生核对答案作为主要形式,淡化练习过程的指导,缺乏对错因的分析;二是照本宣科,练一题讲一题,缺乏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训练。这样的练习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感觉枯燥疲惫,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练习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
成了练习课教学模式,旨在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综合性、拓展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与各位同行商榷。
基本操作程序: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基本练习,寻找缺漏——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教师课前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所要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具体目标。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
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本环节要求教师要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帮助下游学生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及时帮扶。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或设计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想法,这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从而
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的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错,并进行反思,寻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纠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四、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前面出现的错例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拓展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又能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拓展题要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也可放在课下完成。
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并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表现给予平价。同时结合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完成情况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二是练习题的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四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对个体和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五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
更多推荐
学生,练习,进行,教师,小数,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