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反思(汇编15篇)
小学数学反思1
    我一直是一名语文老师,11月9日,有幸到砖埠小学听了三节数学课。总体感觉很好,比以往见过的数学课都好,其中有三点感受较深。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中都有了较为充足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活动贯穿课堂,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在教学评价上,教师都比较注重,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自信。这两点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对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极大的作用。另外新课程理念还体现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多元,强化了数学的实用性……
  细节决定成败。在《可能性》上,上课初始,学生回答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50%,教师想让学生回答1/2。于是,教师就引导,结果学生偏偏不弹弦,回答的乱七八糟。教师反复引导无果,终按捺不住怒火发作。自此,课堂气氛直转而下,学生不敢举手,教师也丧失
信心。50%=1/2如此简单,如此没有价值,如此和教学目标“可能性”风马牛不相及,却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转折点!其实我感觉在这里老师完全可以说出来,50%=1/2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太简单了,太没有思考价值了。它之所以难,难在于学生猜测老师的心思,“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心思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演绎了这一幕:因猜一个没有多少价值的心思(或者说标准答案)而影响了课堂进度,影响了师生的情绪。
  习惯训练的最高点应该是思维习惯,思维的训练是数学课的重要价值。我记得初中时一位临时代课的数学教师说过:“数学是寻求最简单的科学。”这种寻求的途径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在《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有些教师认为应出现加法算式,而二小的王老师说教参中明确说过234口诀时需出现,这节课不必再出现。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乘法思维的形成,虽然利用加法体现了多种方法、分散思维的训练,但是当前是学习乘法,而且前面已有这种铺垫,反复出现加法,不利于乘法思维的形成。再说教参中既然如此说,就肯定有它的`原因、依据,我们不能在解读教材不清的情况下,就想当然,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再如《口算乘法》一课,30_3=90,学生说他的计算方法是30+30+30=90,一连两位学生都是如此。而本课的目标是填零的乘法,前面例题已经讲过,学生仍然按老路子做,说明学生没有这种思维这就是放着大道不走非走小道。何况本节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走
上高速呢?我个人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肯定,更不能表扬,而应该问“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走高速—既快又安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数学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
小学数学反思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反思3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小学数学反思4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们。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科学的定位思考,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1、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习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
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更多推荐

学生,知识,生活,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