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统计数据经过整理后可以制成统计表,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的结果,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而且看起来更加直观、鲜明。本课 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确定直条的高度,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进行简 单分析的过程。不同的是纵轴上一格不再表示一个单位,而是表示多个单位,这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第一层次,导入部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统计结果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第二层次,探究新知部分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项目。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建构知识:1、认识条形统计图;2、绘制条形统计图;3、分析条形统计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统计图的结构。在制作条形统计图
中让学生自己说说制作的过程,当学生提出日期和数据不能丢,明确1格 表示多个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 让学生明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从条形的长短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非常的具体形象,便于比较。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展示,最后让学生 自主评价,潜移默化中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第三层次,巩固练习部分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练习,而是围绕知识的增长点,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说明。让学生在直观、鲜明的 统计结果中寻找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数学思考。学会看懂统计图,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了 很多知识。
 
《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说课稿
大家好!我所执教的课题是《条形统计图》,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每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本节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以一当几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奠定了基础。在内容选择上,教材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层次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呈现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优势。
2.教学目标: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对比,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认读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认读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各环节的层次递进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 
学法:在学习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思考、运用等学习形式,
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收集数据: 
统计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虽然教材呈现的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毕竟与小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对情境做了调整,选择调查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作为切入点,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调查数据来解决。
2.在第二个环节: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中。 
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从象形图的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最多和最少的开始,接着引发矛盾,想知道喜欢每种水果的有多少?让孩子们通过数得出具体的数,呈现了统计表,
在此基础上,激发矛盾,引出更好的整理方式——条形统计图。这个过程我走得很慢,在与孩子们一起完成涂格子、观察各部分的同时,其实就是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认识条形统计图的一个学习环节。在认识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各种不同整理方式的优势所在,通过找优势“好在哪里?”让孩子们充分去感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新知中:以另一个班的调查数据呈现,让孩子们去涂条形统计表,分析数据,对新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同时再次体验到了统计的现实意义与深度。
4.在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中,我以“大家来找茬”这一趣味游戏的形式展开,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同时进一步熟悉读图、分析数据、作图的方法,避免易错点。 
5.整理回顾、知识再现这一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得和收获,因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更要收获到学习方法,回顾与梳理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巩固,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整理学习的方法,更利于今后的学习。
四、说反思:
其实这一次参加市直属优质,对于我和我们学校的全体数学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也是报着参与和学习的态度来学习取经的,由于我个人理论知识严重不足,平时对统计这个领域也没有过深的研究,可能有很多地方都处理得很不当,而我们这个年轻团队给我提的建议也因为我个人的接受能力而没有完全吸收,还请各位在座的专家们批评指正。教学本来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期待能通过一次次的参与收获到更多。谢谢大家!
《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评课稿
第一次听孙建磊老师的课,正好是一节新旧教材教学内容编排变化较大的的一节统计课《条形统计图》。学生已经在前期学习中认识了纵向和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拥有了经历数据搜集统计分析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在这种教材新旧衔接上怎样上好学习过的旧课,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粗浅的认为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学情,把握教学目标,适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修订以后将是将“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变“四能” 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这节课应该注意的,在我的课堂上也应随时把握。
这节课例题的教学可以依据教材情境提供给学生一个经历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记
录并统计当地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这必须在教师整册备课的前提下提前部署安排。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创设这样一个统计背景应该是有意义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本节课中,“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的。试想如果在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想法。教师如果在出示统计表之后提问:观察统计表你想知道什么?进而再问:如何知道呢?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必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分析解决问题服务。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标“四能”要求中的一些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懂得几个知识点:标题、刻度、单位和统计项目,这些内容在板书中得到了一些的体现。孙老师板书的一格引起了我的注意。想必老师为后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做准备。我想这节课不能体现出来吗?所以想到统计全班学生出生月份并绘制统计图的练习上。如果练习后提出:用现在的这个统计图绘制全校学生的出生月份可以吗?学生就会感受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用了,一格表示的单位有点小了,进而发
现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再问那统计全郊区人口出生月份呢?全市呢?你还能想到什么?全省?全国呢?由此猜想出一格可以表示十、百、千、万甚至更大的单位。思维拓展中便可将板书趋于完善。
总之,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始终把握用教材教,这个关系处理好了,教学能力就提高了。
 

更多推荐

学生,统计图,条形,数据,学习,教学,表示,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