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具准备:学习单,课件,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师:看完这个视频,相信你们的心中也久久的回荡着这么一句话。(师说学生回应):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换句话讲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而利用我们语言的分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分为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呢?
生:可以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你们猜是什么?
(生:乘法分配律)(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提前预习了,你们真爱学习!)
师: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二十五个小组
生2:每个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生3: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师评价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总结的非常全面),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师评价:(你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分别请两个同学上黑板进行演算。
师:123,学生:坐端正。
两名同学分别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算式提问题。
小老师1说:我的算式(4+2)×25 先算出一组中有多少人,再算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听明白了吗)你对我的表现满意吧?如果满意就请给我掌声吧!
小老师2:我的算式4×25+2×25 分别先算负责挖坑、种树和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对她们的表现满意吧?满意就夸夸他们吧!
(学生鼓掌!)
师:两位同学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算出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说明这两个算式是怎么样的?相等的。现在在用你们雪亮的眼睛去观察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这两个算式运算方式不一样结果却相等呢?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并把你讨论的结果写在学案上。
分别请小组成员起来说所看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扔骰子决定)
教师要引导,相同点:学生:①两边等式的结果是相同的②都是由4,2,25这三个数组成③
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4+2)×25表示6个25相加,右边的算式4×25+2×25表示4个25的和与2个25的和,也是六个25的和。
不同点:运算的顺序不同,方法一:(4+2)×25先算出一组中有多少人,再算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方法二:4×25+2×25 分别先算负责挖坑、种树和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
师:现在我们通过寻找相同点又发现左右两边的算式意义也是相等的。那是不是所有这样的等式都相等呢?出示三组题,学生口算并说说。生:同例题当中的等式是一样的,两边算式的结果相等,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相等的。
(师评价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怎么形容这两个等式的关系呢?
在小组内讨论。组员起来交流(扔骰子游戏决定)
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定义(男女生分读两遍)(教师板书)
师:为了验证这个定律,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好,把你想到的例子写在学案上
师: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写。
师:我们给这几个算式加个节拍,学生与教师一起做手势表示验证学生的算式是正确的。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这个规律吗?在你的学案上尽情展示吧
挑选几个同学的教案上台展示,
生1:(☆+  )×
生2:(大+小)×中=大×中+小×中
师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与众不同,很有创造性)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举个例子
那我们就用最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
课件出示(a+b)×c=a×b+a×c.(男女生分别读一遍)
3、巩固练习
师:大家自己探索归纳出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闯闯关,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一、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4×a+8×a=(4+8)×a        (    )
二、
1.填一填。   
(12+40)×3=      ×3 +      ×3
15×(40 + 8) = 15×      + 15×     
78×20+22×20=(      +      )×20
63×58 + 63×42 =(      +      )×     
师:看来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了,那老师就出个难题考考你们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6-26)×15                    102×43
该怎么计算?
部分学生不会
师:那我们把这两道题留给你们课下思考讨论,我们下节课在一起研究。
4、总结拓展
同学们回顾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师:乘法分配律包括哪些内容?
生: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生齐读)
师:用什么来表示呢?
生:(a+b)×c=a×c+b×c
师:同学们乘法分配律在我们生活当中应用广泛,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乘法分配律》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典型的疑难课,虽然在教材中早有孕伏,如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28×10+28×2,四年级又专门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乃至初中阶段,依然不能正确运用,甚至影响到中学阶段的后续学习——因式分解,看不出谁是公因式(数)。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学生认知路上的障碍。

更多推荐

分配律,乘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