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实验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梳理
胡建军
开头:1、、、、、、、
      2、看教师用书,下载图片,选择其中我感受较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
一, 整学期课时安排:
重点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整体是中间大,两头小,其中重中之重是有关小数的内容,占了两个单元,共计20课时,其一个内容就占了整学期新知识的约五分之二。
二, 四则运算
(一) 表:在老师用书里,每一个单元的教材说明里面,都列了一个表出来,这个表清晰地把第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都用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比如第一单元的就在第16页,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有很好的作用。
(二) 主题图:打开第一单元,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幅“冰天雪地”的主题图,主题图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图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26人,冰雕区有180人。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连贯性很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解决问题:通过我班的孩子们考试的情况我发现,他们完成解决问题比较难,一部分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无法在考试时得到高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题 没能很好地完成。从刚才出示的表上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到四课时的内容都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这种习惯终究会养成。
(五) 运算顺序:A、用笔标注:B,用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进行引导
三.位置与方向
(一)确定位置
1、向学生介绍物体所在方向的一般表述。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例如,本例题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
2、“做一做”中,我犯了一个错,那就是没有认真备课,导致引导学生做错了,直到学生提醒我才改过来,我希望老师们不要犯我一样的错。(第二题填了东偏南的方向上,实际应该填东偏南30度,少填了30度)
      (二)绘制物体位置:
        可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插图中,三个孩子说的两句话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是先确定方向,二是,用一厘米表示多少米。
        (三)相对位置:
        教材的要求有的原话:“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但在具体的作业中,却不只是要求体会而已,还要说出来,结果孩子们做不出来,这时我想到在前面的教学中,、、于是,我就把最大的那个拿出来,把相对的两个物体画在黑板上,要学生两步走,一是把两物体连线,二是把“方向标”以上北下南的方向放在一个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并量出夹角。
四、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一) 加法运算定律:
1、整体上把握:
    从表中我们看出,本单元分成三部分,一是加法定律,二是乘法定律,三是简便方法。我们从心里知道这个编排意图,更便于我们自己总结,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让孩子们的知识系统化。
2、主题图。
    本节教材的三道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讲的是王叔叔骑车旅行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其中,小精灵说的话:“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对于解答例1无关紧要,但能为后面引出例2、例3埋下伏笔。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例3时:教材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这里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适当留白,并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留白进行引导。
(二) 乘法定律
2、 在教学例2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25×(5×2)两种算式,可以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这种方式也可用在其它两个定律的推导过程中。
(三) 简便运算
此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运用简便运算时,学生容易错,于是重点就是在要分清出现的题目是哪一种情况,是连减、连除还是乘除,弄清楚后对号入座。
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概念重要: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得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不过,根据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米尺,于是我是让学生量课本,看看有多少厘米,得不到整数时,同样能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
3、数位顺序表: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可以为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而且关于计数单位及数位的区别,常会出现在试题中,所以很重要。第一步 认识小数的组成也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二步,根据数位明确计数单位,第三步明确从小数点向右数分别是十分位、百分位,从而推出数位顺序表。

更多推荐

学生,小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