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根底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于时代的开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
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的练习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某校组织秋游活动,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在下面三个城市里任选一个:杭州、苏州、上海。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展示了三个城市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其方位及旅游名胜有所了解。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本次旅行应考虑的问题如:去哪个地方,何种方法去,旅游几天、需要多少经费等。学生在明确本次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根底上以小组为单位挑选理想的旅游地以及各种游玩方法,并对整个活动方案及结果进展简要的。接着让小组根据自己的选择以分工的形式上网查找所需的数据。接着利用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如计算出经费?最优路线的选择等。在交流时,展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到杭州路程短价格相比照拟廉价。有人认为到苏州价格廉价,还可以乘船欣赏到京杭大运河的美景。学生在即定的情景中开展多元化的研究性使教与学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展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房屋面积的计算》一课就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展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承受了学习任务以后,组织了材料收集、测量、计算、与统计数据小组四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房屋面积的概念、灵活掌握面积公式综合运用、熟练进展数据的收集和、初步学会房屋的设计。最后,师生一起进展学习评价、反应。
  又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探究百分数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搜集有关数据。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收集到各种材料:有祖国各地区占地面
积的百分比,有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银行存取款的利率等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课后我又让学生登芜湖市的各有关网站,搜寻反映芜湖市经济开展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运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展处理、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网站收集资料完成家庭作业,有的选择芜湖市近年来的人口、人均年收入,有的选择芜湖的绿化面积、小车数量、手机用户等,并能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展,做出了调查报告、环保的公益广告、科技小论文、警世图等较为成功的作业。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观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化,对学生的感官进展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剧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泼,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时机。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网络环境下,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制而成的,《新课程标准》对每一段每一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详细教学环境中由于教育对象存在心
理和个性上的差异,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构造的根底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由难变易,轻松自如。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颜色表示,拼起来不象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展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让学生通过比照,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根底上再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得轻松自如。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