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相比较而言,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而现在却很少提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课标调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正是这重要的一环,恰恰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地方,也偏偏是学生们最不愿意学习的知识。
一方面,对老师来说,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一目了然,运算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时优化。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
计算内容基本都是独立成章,先学加法、减法,再学习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只要是一进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师生之间就只有练、练、练,很少有关于算理的探讨、交流,只有学生练习熟练与否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优生练习熟练后的心浮气傲,一种是学困生动笔就出错的心惊胆战。
 6、评价方式的滞后
新课程标准在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后,制定了新的评价标准。而在上级部门组织的测试、平时的检测中仍然在使用老课标的评价标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感到非常困惑,这种困惑带来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口算和简单速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要求学生做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速算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运算定律、性质及一些特殊的法则所进行的简算速算。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用35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 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在四则运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使他们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例如熟记1π~20π的数值,便于教学“圆”与“圆柱、圆锥和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能
大大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2、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计算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能力,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得到的结论。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
3)注重简便计算的练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式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
 3、学以致用,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
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更多推荐

学生,计算,教学,教师,思维,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