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 *
学校:石阡县本庄镇红荆小学
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六日
一、介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特点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四)回归数学课堂,发展思考能力
三、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包围“数学性” ,忽略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讲解,没能对数学性作出提炼和思索
(二)缺乏系统性地应用与评估体系
四、概括总结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发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练习形式生活化的设计,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结束语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任 健
[摘 要] 根据多年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想象力、对数字不敏感、感觉数学学科复杂而导致畏惧心理的困难现象,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许多教师均开始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寻找方法——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个教学手段也就出现了。然而,现实中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运用却存在着诸多误区,作者通过在某年级连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正确认识误区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作者简介] 任健,石阡县本庄镇红荆小学 数学一级教师
一、介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现行数学课程体系经过长期的演变,
在各个时期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上都发生过较大的变化,时至今日在逻辑、推理和技能训练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但是却给人一种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感觉。所以学生学的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甚至感到畏惧。为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焕发数学教育的生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纷纷认识到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困难,首先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找到如何将抽象的公式具体化、将枯燥的数字生动化的办法,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个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特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们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
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 276 + 98 =?既可以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买衣服用的是100元,那还要找回2元,即276 + 100 - 2;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到学校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出外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用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
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 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件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导入时,安排了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比例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 … 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同时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
多他们不明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有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论中,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了他们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 = 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四)回归数学课堂,发展思考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的去服务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遍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中,事先让学生真正去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机智问答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处理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的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 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
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3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有了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生活,问题,教学,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