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位置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解读
1、地位与作用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 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 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 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
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1 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
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七、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请结合教材,详细解读)
八、课时安排
1、上、下 前、后………………..一课时
2、左、右…………………………...一课时
3、位置……………………………..一课时
九、问题研究
1.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
2.在练习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一、 教材解读
1、地位和作用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
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 编排体系及特点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第二个层次,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例1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摆弄学具、独立思考,展示多种计算方
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具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呈现“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在“做一做”的练习中,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在综合练习中,除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外,还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让学生不断体会数学的作用。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