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
(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课后小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
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
、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更多推荐
学生,平均分,交流,学习,认识,结果,分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