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在分析比较中引进中位数
  1.前不久,李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
  学生各自猜测,并说出想法。
  2.你们都认为李老师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板贴出示如下成绩:
  谁来先排一排,让这组数据变得有顺序、清楚些?
  学生移动板贴,并说明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以及这样排的好处。
  板书:大与小再让学生验证一下平均数是不是120,并说明排名情况。学生惊奇地发现李老师的成绩虽然比平均数低,却排在第二名。
  3.为什么李老师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能排在第二名呢?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原因,从而发现第一名杨老师跳得太好了,远远高于其他6位老师的成绩,把平均数大大提高了。7个数据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1个,低于平均数的却有6个,平均数已大大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教师顺势说明238这样的数据对平均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极端数据,并问:你们觉得,这时用平均数120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合适吗?

更多推荐

学生,平均数,小棒,教师,数据,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