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2---p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的一些特殊功能键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3.在实际计算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计算机的快捷、方便的特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学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几个常用的基本键;难点是含有两级运算的计算方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过程:
1.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请看谜面(手指大屏幕),看谁能快速猜出谜底。
生:计算器!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让计算器走进我们的课堂,(老师把计算器贴在黑板上)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收获满满!有没有信心?
2.探索新知,认识计算器
    先引导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出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
    师:根据信息图,你能对泰山古树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
师:谁会列式?
生:3449+527+1640,由此导入新课并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3.教学使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介绍计算器的构造。
(2)介绍三个常用的基本键:ON/AC(ON/C) 是开机键及清屏键、OFF是关机键、CE是清楚键。
(3)师:在计算器上,除了这几个常用的基本键外,有些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4)举例教学计算器的计算过程:386+179=  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上试着练习,以熟悉操作过程。
(5)让学生独立操作、练习825-138,然后同位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找一生汇报计算过程,老师操作演示。
(6)解决问题:3449+527+1640=?
师:既然同学们会用计算器计算了,请你算一算泰山这三个景点一共有多少棵古树?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3449+527+1640=5616(棵),同时写出答案。
师:再做一道题,3000—128×6,完成后找学生汇报得数。当汇报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时介绍两个特殊的功能键:M+和MRC(MR)。M+的作用是储存数据,MRC(MR)的作用是提取数据。有了这两个键,对于这道题在计算器上计算就很容易了!具体计算过程:128乘6——M+——3000-——MRC(MR)——=。
让学生按照以上步骤用计算器把这道题再计算一遍,掌握这一方法。
4.归纳总结。
5.利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
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可以借助计算器从位数少的(简单的)算起,找出规律后,再利用规律直接写出位数多的(复杂的)算式的结果,这样就很容易了,是不是?正如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学们,仔细想想看,我们知识的积累、好习惯的养成难道不是这样吗?
6.数学联系生活:
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课件出示)要求这个学校一天浪费的粮食是多少千克,你会不会列式?让学生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得数:6210。由此题对学生进行珍惜劳动人民
的劳动成果,节约爱惜粮食的教育。
7.做猜数字小游戏(利用计算器)
师:从1—9这几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然后在计算器上按9个这个数字,再用它除以12345679。说出你的得数,老师就能猜到你喜欢的数字是几?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对于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题能进行操作,还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比赛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正确、迅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较大数目的加减乘除计算。但对于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由于计算器的种类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对于科学计算器而
言,它的功能比较先进,能够按照算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出结果,而普通的计算器就没有这一功能,它只能按照输入的顺序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教给学生几个特殊的功能键——M+、MRC(MR)的作用,教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功能键。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相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动态解决。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中愉快学到了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 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在实际计算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了计算器的快捷、方便的特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9999× 1=
  9999× 2
  9999× 3
  9999× 4
  ......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第2-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结合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计算器的内容。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他们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提供帮助。

更多推荐

计算器,学生,计算,规律,探索,过程,教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