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经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计算也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效果分析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不需多讲,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等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探索。有效的形成了发现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去尝试,从而发现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加深学生的印象。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还是不记得用尺划直线,相同数位不能对齐等。在练习时要继续查缺补漏,我告诉孩子们宁可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也要书写规范,一旦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以后再列竖式就很规范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位于青岛版五四制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据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练习
一、写出计算过程:
34+63=                      42+16=           
方法一: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三:
二、计算:
24+72=
16+62=
37+12=
46-40=
52+35=
34+24=
26+63=
65-5=
81+14=
25+53=
71+8=
21+9=
73+24=
63+55=
54-8=
82-9=
46+33=
44+23=
33-6=
53+8=
三、填空:
23
81
32
63
46
+12=
72
+26=
14
23
35
52
四、在○里填上>、<或=:
36+9    23+22      24-6    18      37+10    37-10
45-8    23+15      52+15    70      35-9      14+14
75-6    43+26    62+27    91      55+24    65-7
五、列式计算:
(1)一个加数是54,另一个加数是35,和是多少?
(2)89比70大多少?
六、应用题:
动物世界:15元          科技天地:22元     
科幻小说:31元          童话故事:13元
1、小胖买了一本动物世界和一本科技天地,一共用去多少元?
2、小亚买了一本科技天地和一本童话故事,一共用去多少元?
3、小巧买了3本书,共用去66元,她买了哪三本书?用算式表示。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赶海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赶海活动,寻找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不需多讲,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去尝试,从而发现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加深学生的印象。有个别学生在列竖
式时,还是不记得用尺划直线,相同数位不能对齐等。在练习时要继续查缺补漏,我告诉孩子们宁可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也要书写规范,一旦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以后再列竖式就很规范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与解读
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熟练用竖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二:单元目标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依据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核心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选自青岛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列竖式计算注意数位对齐以及竖式书写的规范化。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气球图片、三角形学具图片、计数器、小棒。
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26+3=    15+70=    43+5=    38+20=    65+4=   
23+4=    54+40=    72+5=    41+30=    81+8=
二、设问导学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去玩。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算法。
3、班上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用口算得出26+12=38,算的对吗?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一下。首先自己来摆,然后4人小组互相交流。
(学生活动)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说的真好,哪些同学也是这样摆的?再来说一说。(课件演示摆小棒)
师:除了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计数器,谁想到这里来拨一拨?
生上台拨计数器。
师:谁还会说?(课件演示拨计数器)
4、竖式计算
师:今天老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竖式计算。既然是竖式计算,那肯定是竖着写的,写错了没关系,大胆的在答题纸上写一写吧!
生试写。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自己就写出了你的竖式,谁写的最正确呢?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请你一起来书空。

更多推荐

学生,两位数,计算,进位,竖式,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