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课  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序号
34
知识
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先减后乘(带小括号)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
目标
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减后乘(带小括号)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
情感
目标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先减后乘(带小括号)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先减后乘(带小括号)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
主 备 内 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和杨洋参加采摘节(课件:窗3  摘苹果) 
图中有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1)自己算一算。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60-38=22(个)    22×3=66(个) (请学生讲讲怎样想的) 
师: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试试看。 
学生试做,然后交流。 
60-38×3
这样写有什么问题?
怎样改变运算顺序?
生1:画条横线表示先算。
生2:画圈圈表示先算。
生3:画框框表示先算。
师:数学上有一个标准的符号可以帮助大家改变运算顺序。
生:小括号。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很透彻了。老师为大家点赞!
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1:一条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能力。 
1、自主练习第一题。(第一行三道)说说计算顺序。   
反馈,捕捉“错误资源” 
2、数学门诊。(投影)错误资源分析。
3、第2题。自主解决,汇报交流。重点交流综合算式里面的小括号。 
4、第四题。自己做,小组内讨论批改。
四、课堂评价小结。
你掌握什么新知识?给自己一个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2
    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知道在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有乘除法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处“以生为本”。关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逐步理解含有小括号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信息窗3呈现的是采摘苹果和梨的教学情境,利用这样一个活动情景引导学生提出“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从而引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和探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运算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也已明确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同时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有
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养成认真、细致的运算习惯,并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2、船模有38件,泥塑的数量比船模的4倍多15件。泥塑有多少件?
1、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要用脱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对与错——在改错训练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出现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只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节课添加了小括号,个别学生有时观察不细致,思考不深入,会因某
些数据特征影响而造成运算上的错误。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确的运算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数学学习态度。

更多推荐

学生,运算,小括号,混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