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测 量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单元教学是在二年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的思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有序地思考。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
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
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景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景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
价。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安排的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已学过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
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教材例1通过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过的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1.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2.理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3.通过想1厘米是10毫米和10厘米是1分米,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重点】
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第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地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1.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2.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米尺、卷尺、直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身高,复习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毫米做好知识的铺垫。
方法一
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教材,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宽和厚吗?(指名几位学生)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宽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尺子紧靠教材)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8厘米多一点,有的说19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怎么办?
2.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
识。(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教材的宽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方法二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预设 生:……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更多推荐
学生,单位,长度,测量,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