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4篇小学数学课件教案
  下面是我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供大家品鉴。
小学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
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更多推荐

学生,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