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
摘要: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解决问题。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当前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以及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培育起自我思考、自我解答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因为课本中包含大量的数值和符号,使其具有一定的学科思考水平,因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分层现象,有些同学觉得这门课太单调,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缺少了数学学习和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导致了数学知识运用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习惯性地采用“灌输式”的方法,缺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太机械、消极,
数学思维相对固化,所以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对接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陷会逐渐暴露出来,这需要引起数学教师的高度关注,并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明确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如今正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同时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工作,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但是,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还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依然将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另外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直接阻碍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学科,由于数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过程当中需要通过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解答问题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探究,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情境理解存在偏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而对问题的提问和研究途径往往都局限在教师的设定之内,缺乏自主的思考与评判。教师没有为其营造一个现实的课堂环境,使其不能对问题做出充分的分析,从而造成对问题的认识上的偏颇。第二,分析问题信息的能力较弱。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较活跃,思维跳跃,在学业上容易走神。由于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头脑中缺乏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了对问题的判断和判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归纳、总结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意识和思维。很多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他们把数学学习理解为与语文学习一样的记忆和理解,教师教什么就记忆什么,并没有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
意识,在思想上惰于思考,较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于是就出现了认真学了也记住了,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所以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从意识和思维的培开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记忆背诵的过程,而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不断提出问题,使小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知道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并非单纯的记忆和模仿。然后在问题的思考中,使小学生不断形成相应的思维,如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建模思维、直观想象思维、空间思维等等,以使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而这个培养过程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不再被动接收知识,教师说什么就记什么,不加思考和质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多问一些为什么,这样对不对,还有没别的看法,等等,以使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思考并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刚步入小学,刚开始接触运算,还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小学生数一数图片上物体,建立起数字与个数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时师就要提出问题,如图片上有几只小狗,有几只小鸭,有几只
小鸡等,使小学生初步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并非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图片上有一只小狗,有两只小鸭。然后通过图片上不同个数的物体,引导小学生思考哪个比哪个多,使小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比较思维。通过图片上对物体的分与合,把四朵花放到两个筐里,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放法,使小学生在分物体和统计物体个数中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开展互动游戏体验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其中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最关键的,但是倘若只是一味地针对问题的解答进行反反复复的训练,那么这种模式极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加之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活泼爱玩的天性,这样的课堂是很难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开展数学互动游戏,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与游戏有机结合,当问题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时,便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些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探究时良好互动。如此一来,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解决数学问题,是对寓教于乐的有力践行,也能有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
关知识点,共同探讨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明白该小节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鸡兔同笼”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并且能灵活应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等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对“鸡兔同笼”的同类问题形成一般性解题策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能让学生参与更加积极,也能体会到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探究形式。所以,教师可以先从难度较低的问题着手,让学生读完问题之后,思考问题:“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这句话是代表怎样的含义呢?问题又是什么呢?”在学生的互动讨论之后得出答案——题目意思是“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和26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同时为了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准确领会题意,教师借助模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拼,看看哪个小组最快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胜负欲的驱动下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愉快、轻松的环境会使人身心得到放松,思维更加灵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数学,可以激发其对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调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体验用以指导设问、解题,让学生在自主思
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教师设置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学习的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也充分打开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组织课堂活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活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来选择需要继续重点强调的知识。例如,在讲到四年级下“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积木玩具、七巧板等,在讲解完成本章内容后,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认识各种形状的游戏当中,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
总之,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多样,小学数学“圆”相关问题同样如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生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学周刊,2020(07):101-102.
[2]吴玉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9:425.
[3]邵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9):42.
[4]杨生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2018(24):143.
[5]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189-190.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解决问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