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立项课题“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
一、背景与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又如,在我
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
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良好的数感并未根本形成。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开拓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这种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除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外,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应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发展其数学素养的奠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数学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的理性解读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或明或暗地隐藏着一些误区和不足。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忽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极易造成学生言不达意,缺乏数感,常常出现估测与实际相差很大的现象。“为此,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数感,培养,学习,课堂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