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作者:唐朝怀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2期
    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我在多年教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
、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那么要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就要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口算能力就得从下面几方面做好: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要求学生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背诵,背诵的速度要越来越快,而且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抓好孩子的口诀背诵,家长主要是训练孩子对口诀记背的熟练程度,看是否能脱口而出说出答案,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孩子们对乘法口诀的掌握非常熟练,基本上都能脱口而出说出结果,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抓好基本练习。比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要反复练习,达到脱口而出。坚持每天5分钟的口算练习,强调先求准确,再求速度。开始练习时,不要把多种题型放在一起,应由单一练习逐步过渡到多种类型的混合练习。也要加强听算和视算的配合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更多推荐

学生,计算,提高,练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