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李自成起义,希望对大家

有所帮助。▲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李自成起义的背景李自成

(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原名

鸿基,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

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1643年(崇祯十六年)在

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

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

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推翻明

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

内外击败李自成。1645年5月17日在通城九宫山玄帝庙拜神

后因劳累过度熟睡,遭山民误当贼打死。▲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点:李自成起义的政策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

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

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

“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后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

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

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

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

第 1 页 共 5 页

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

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

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

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

富济贫”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

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

下“毁坊之令”。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

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

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

河航行的商船不绝。▲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李自成起义失败

的原因第一点就是李自成的军队没有一个固定的基地,而且守

城的能力也不好,只懂得一味地向前进发。没有一个稳定的大

后方,就好像造房子一样,没有一个稳定的地基怎么能造高楼

呢。第二点就是李自成他们的视眼过于狭窄,只看到眼前的敌

人是明朝,却忽视了当时和自己一样要推翻明朝的满清军队。

甚至在后来还把对自己有利的吴三桂也推到了满清的一方,给

自己多树了一个劲敌。第三点就是在攻进京城之后,李自成就

开始骄傲起来了,军纪也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强盗般的行

为,从而失去了民心。李自成起义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样

的李自成的失败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过要说李自成

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没有过硬的军事纪律,没有很

第 2 页 共 5 页

好地把握住民心。这也正说明了自古以来夺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的道理。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

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

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

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

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

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

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

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

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从宏观历史看,李

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

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

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

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

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

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

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

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

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

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利用公共

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

第 3 页 共 5 页

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

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

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

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

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

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

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

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

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

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

(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

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

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李自成起义完全

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

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

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贫民起义领袖并

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

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

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

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

第 4 页 共 5 页

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

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

是历史条件使然。没有具体可行的惠民政策是问题的关键。李

自成的部队变成土匪兵,当然不会出什么惠民政策。他们想的

就是搜尽钱财会陕西过日子!李自成的胜利太过突然,他没有

作好统治全国的准备。这些暴民的暂时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明政府的腐败!当时,明政府财政混乱,有些权利的人想方设

法的克扣饷银。普通士兵没有饷银,自然不愿意卖命打仗!加

上张献忠等牵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力量,这才使得李自成顺利

攻入北京城。这些暴民被突然的胜利打蒙了,哪里想得到其

他。最高统治者李自成的头脑也不怎么清楚!历朝历代,这个

时候,应该安抚老百姓,安抚知识分子,安抚那些达官显贵,

否则,怎么站得住脚。尤其是知识分子和达官显贵,其影响力

不可忽视。李自成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以至于这三种人对于

新兴政权恨之入骨!在李自成败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士绅地

主的任何支持,所以才一溃千里,最后身死“国”灭。

第 5 页 共 5 页


更多推荐

历史,起义,没有,高考,政策,实行,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