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发(作者:)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概论:

1、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2、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3、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

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4、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

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1)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

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

千多年。

(3) 内容: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

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状况。

(4) 艺术特点:

A、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

字的原貌。

B、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 。

C、 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

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1) 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2)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3)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4) 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

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5) 而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

别。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1、 《尚书》

(1) 概念

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 《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

人的记录。

(3)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A、 《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都于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

表的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

B、 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4)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A、 《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B、 这些情节颇曲折而具传奇色彩。

(5) 艺术特点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

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 《春秋》

(1) 概念

A、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

作义例。

B、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

的编年史。

C、 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

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D、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2) 艺术特色:春秋笔法

A、 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B、 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

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C、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

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D、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

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a.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

现出来。

b.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 上曰“弑”等。

c. 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左传》的成书

1、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2、 作者

(1)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A、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

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B、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2)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

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A、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B、 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

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C、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

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D、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 作

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

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二、《左传》的叙事特征

1、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

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1)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2)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

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

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3)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

“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4)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5)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

全过程。

(1)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2)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 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3)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4)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

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5)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 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

3、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

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1)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2)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等

大战。

(3) 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4)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

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

4、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1) 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

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2) 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

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

(3) 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 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

如: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

(4) 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

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5)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

剧性。

(1) 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2) 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

于臆测或虚构。

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 当是作者根据传闻

和揣想虚拟而成。

(3) 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4) 《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如: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

6、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由于它是编年史,人

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

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1)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

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2)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

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

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3)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7、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如: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8、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

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1)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如齐晋安革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

9、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

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1) 《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2) 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

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三、《左传》的记言文

1、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

国君谏说之辞等。

(1)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

致,栩栩如生。

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2) 《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

(3) 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

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

(4) 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

生气勃勃。

(5) 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2、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

又如: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棉衣。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一、成书及体制

1、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又称《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

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3、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1)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2)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

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3)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促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4)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

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5)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6)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7)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二、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1、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1) 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2) 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

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

(3) 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如: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

又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主张治民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

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

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1)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

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2) 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

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如:

A、《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

B、《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

C、《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暢整饰,颇有气势。

(3) 对比:

《国语》中的应对辞令,有的与《左传》相同,但文字不如《左传》精彩,有

的则难分高下。

有的为《左传》 所不载的辞令也颇有特色。

如:如周襄王不许晋文公请遂

(4) 而《国语》中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3、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

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

的人物形象。

(1)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2) 《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

议论文字上。

(3)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描写细致入微,具体生动,

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献公宠妃骊姬的阴谋,太子申

生的被谗冤死,公子重耳的流亡

(4) 更有一些滑稽的小插曲,写得生动活泼。

如重耳流亡到齐国后,安于寄人篱 下的生活,其妻姜氏及从亡之臣子犯将其

灌醉载之而行。

(5) 《国语》中还写了重耳子犯相骂的对话,幽默有趣,写出了重耳流亡集团的

内部冲突。

(6) 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

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4、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的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

的言行。

如《晋语三》写惠公、《晋语四》专写晋文公、《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

要写勾践等等。

(1) 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2) 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

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3) 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

《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第三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成书过程

1、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

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2、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3、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4、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

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二、纵横家思想

1、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

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2、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

达,富贵利禄。

3、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

乱而无所取”之士(《赵策三》)。

4、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1)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2) 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

向《战国策叙录》)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

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1)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

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促连、颜斶等

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2)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

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A、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

如书中用力极深,描写得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言论有不少就是虚构

的。

B、 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

如《秦策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a. 而且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系出于作者的想

象。

b. 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 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

鲜明的人物形象。

2、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1) 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如《燕策三》记燕太 子使荆轲刺秦王

(2) 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动展现。

(3) 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在《战国策》中很突出。

如《秦策一》中, 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

(4) 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

如:苏秦归来

3、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

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1) 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 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四、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1) 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

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2)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

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2、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

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

说的目的。

(1)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如:庄辛说楚襄王

(2) 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

很有说服力。

再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3、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1)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2)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3)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4、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

5、 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如:“苏秦始将连横”

“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

(1) 《战国策》叙述语言有时描写相当精细,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

的精神面貌。

如:苏秦刺股, 触龙入朝

(2) 作者一一道来,清晰详尽,有条不紊,如同电影镜头,作者对叙述语言运用

之娴熟,令人惊叹。

如:荆轲刺秦王的场面

6、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

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1、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1)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

《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2)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

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

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

(4)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5)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

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 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

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6)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

件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

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7)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 的奇谲文风,

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的关系。

2、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

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1) 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如:韩愈《 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

传》。

(2)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3) 情韵丰富的《左 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4) 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如: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

还 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5)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

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6) 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7)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

可低估的作用。

1、 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

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

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

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2、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1) 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 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

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

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

(2) 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3、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1) 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 描写,而这正是《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

4、 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这不仅是指诸如《东周列国志》之类以先秦叙事散文为题材的作品,同时,古代小

说大量采用历史题材,也和我国叙事文学最初成果是产生在历史著述中不无关系。


更多推荐

事件,叙事,人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