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发(作者:)
选择填空: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2·《山海经》在古代文献中最具神话学价值。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4·散文史上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首先确立。
5·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言文字。
6·《尚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7·《国语》是一部国别体。
8·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9·《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10·《七发》是“七体” 的开山之作。
11·《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 、《长杨赋》史称“四大赋”。
12·王褒代表作《洞箫赋》是汉代咏物赋的代表作品。也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13·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
14·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15·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
16·班固编纂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7·王充、王符和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8·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19·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
20·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名词解释:
1·神话的概念:
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鲜明征服
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作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
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
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包括
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周王朝乐官
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 、“采诗” 、“删诗”
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4·甲骨卜辞: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吧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
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
亡时的遗物,距今已经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
等许多方面,真是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个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
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5·《左传》 :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
罗列,而且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2)《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3)《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
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6·《战国策》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
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数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
1
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
7·《论语》 :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每篇标题妻子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8·《韩非子》 :
(1)《韩非子》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
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
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韩非语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
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
9·《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
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10·《九歌》 :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二保留下来。《九歌》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共11篇,《东皇太一》 、《云中君》 、《东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河伯》 、
《山鬼》 、《国殇》 。《九歌》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
和合唱;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11·《九章》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杯沙》 、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
时所加上的。《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
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
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
12·《吕氏春秋》 :吕不韦为秦相是让门客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
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畅达平实,用事
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
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荆人涉澭、刻舟求剑。
13·《过秦论》 :语言特点是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把秦朝兴盛时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
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世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
国诸侯进行对比。贾谊的《过秦论》是通过多方面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使作品呈现大起大落
的气势。
14·《淮南子》 :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淮
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淮南子》艺术许多篇章采用的是辞赋写法,是以
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15·《孟子》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
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的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
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
16·刘向:西汉后期一位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刘向的说理
散文引经据典,形象生动。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病入膏肓、唇亡齿寒。
17·贾谊: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
18·杨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
其作品:《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 、《长杨赋》史称“四大赋”。
19·两汉乐府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20·《古诗十九首》 :
(1)《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
首》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2)《古诗十九首》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
长于抒情。
(3)《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
2
字千金”。
(5)影响:①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
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至冠冕也。”
②古代作家喜爱《古诗十九首》 ,并自觉学习、借鉴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拟,曹植、陆机、
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传世。
简答:
1·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一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
太极观念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始祖神话: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故事。女娲经过劳动重整宇宙,创造人类。反映了母系氏族社
会多女性地位的认可。
(3)·洪水神话: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是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中国汉民族洪水神话主要是吧洪水看做一种自然
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认得智慧及斗争精神。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
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表现。
(4)·战争神话: 皇帝和炎帝在向东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皇帝胜利,华夏民族由此形成。 黄帝
和蚩尤战争用冶金兵器,黄帝获胜,终确立了他作为中华名族始祖的形象。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的弓箭的发明者。(有巢氏 神农氏 仓颉 女娃)人们把自身发展过
程中所积累的各种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一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做
本部族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
果。
2·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
的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
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3·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
品,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舒缓。
4·《诗经》的内容: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
有形象的表现。
(1)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历史,或赞颂先王
先公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周族史诗的《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五篇作
品,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度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
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2)《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
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此诗是风诗中最长
的一篇。
(3)《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4)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
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5)《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诗经》
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撼,不具体些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
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
3
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
(6)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即有反映男
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行婚姻给妇女带来痛
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5·《诗经》的现实精神:
(1)《诗经》不仅描写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的再现了周民族的
发展历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
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风中的作品,更是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
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
此之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
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比、兴在艺术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垂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市发展,成为我国
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中触物动情、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是个发
展有重大意义。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7·《左传》的叙事特征:
(1)《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
的重要特色。
(2)《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3)《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在战争描
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
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4)《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
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6)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
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
②《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期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③《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贸、心理等主观静
态描写。
8·《战国策》文学成就:
(1)①在人物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
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③《战国策》在卸任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
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2)《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3)《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文掌故来增加辩词的说服力。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
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4)《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有关。
4
(5)《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
言运用的新水平。
9·《孟子》的特征:
(1)《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纵,
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进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孟子》在论证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风格: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方法,来加强文章的
气势,使文气势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
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10·《庄子》文学成就:
(1)《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
言语。重言即借重长着、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处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着中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
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着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
方式。
(2)《庄子》书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
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变化万千。
(3)《庄子》是哲理散文,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1·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
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
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
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
创作风格。
(3)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
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
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
12·《离骚》的内容:
(1)《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屈原身在楚国心系怀王,对其昏庸和自己政见不被采纳感到悲哀。对宗国命
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2)《离骚》中还表现屈原的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他认为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应
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
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他在诗中反复的
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期中饱含着悲愤之情。
(3)《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
岸的人格和不去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13·楚辞在艺术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富于变
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
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
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种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
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5
14·《汉书》与《史记》的不同:
(1)《史记》既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的悲剧人物。《汉书》中的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多。
(2)《汉书》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①《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的非常准确。
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
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③《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于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④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
风格。王充著《论衡》。以疾虚妄为为宗旨。
15·司马相如《上林赋》艺术成就:
(1)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3)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总之,司马相如这篇作品所创作的是一种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
又无法企及的楷模。
16·汉大赋特点:
(1)辞藻华美,鸿篇巨制,有气势。
(2)在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继承了先秦问答散文。
(3)葫芦形的结构 《上林赋》《子虚赋》
(4)笔墨铺张,描绘精细。
(5)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丰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17·两汉乐府诗内容: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平民疾苦《东门行》 、《妇病行》 ,富贵之家奢华,《鸡鸣》 、《相逢行》 。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有所思》反映的就是未婚女子由爱到恨的变化及表现。《孔雀东南飞》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18·两汉乐府诗叙事手法:
(1)两汉乐府诗创作主体在选择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写酒店妇女《陇西行》 ;
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是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喜
于写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
(2)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 、《孔雀
东南飞》 。
(3)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如刘兰芝刚强,焦仲卿忠厚,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4)叙事详略得当。
①详于叙事略于抒情。《孔》偶尔穿插抒情诗句,其他多叙事。
②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陌上桑》中有两段场面描写文字。
③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孔》
(5)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寓言诗有两类:
①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雉子班》
②植物和人对话。《董娇娆》
论述:
1·《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
比、兴的意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吧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到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
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不仅便于围绕同一个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①《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之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感情的变化。
6
②《诗经》的叠句,在不同的诗章离叠用相同的诗句,如:《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水永矣,不可方思”结尾。也有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
叠句。
③《诗经》中的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 、“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
④《诗经》中的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等等。
⑤《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
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3)·《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①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②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③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对语气词
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④雅、颂多为西周时代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严重,国风多为春秋时代的作品,有
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2·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
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 、《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 、《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是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 、《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
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就吸收了《左传》 、《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
改动便加以运用。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的最初成就,其影响于后世不言而喻。
(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至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 ,并把它作为学
习对象。宋人把《左传》与《史记》 、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贾谊、邹养等西汉前期散文家
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
散文的神韵。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①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重视起因过程结果 倒叙插叙
补叙)
③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④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3·《史记》的叙事艺术:
(1) 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
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他们
确实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通史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体现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史记》一书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
了历史和了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①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世家。
西汉惠帝无本纪,项羽入本纪。司马迁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②《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
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
和逻辑的统一。
③《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转。
(3)《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
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很强的判断力。
①《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
7
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②《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至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
中带有原因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生成的根源。
③《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4)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
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更宏大场
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
《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4·《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
司马迁在按照管理为帝王将相立传的时候,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闾
巷之人,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个性:①《史记》中方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
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②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的把握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是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③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
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
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
教养。
共性:①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②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③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的结合。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是,一方面能把我它的基本特征,同时的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
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
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5·《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廓画面,又有深邃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至
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
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
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
的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倾危之士。《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
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阔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2)《史记》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浓郁的悲剧气氛。
①《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分,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是完美型。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
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二导致的事物最终毁灭了自身,是悲剧型。
②司马迁的人生的遭遇时不幸的,它的命运是悲剧型的,他为众多的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它赞
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的形象。
③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司马迁还通过为
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
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
(3)《史记》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
8
①司马迁喜欢猎奇,吧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写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
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
②《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
位奇士。
③《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
④《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卸任的笔法。《史记》的章法、句法、用次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
裁,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6·《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及专题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
传文学的发展寂静达到高峰。
(2)《史记》是传记文学明珠,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
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
融会。
(3)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
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
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
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
(4)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有渊源关系:
①《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
文家翕然宗之。
②《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③《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9
更多推荐
人物,散文,历史,表现,叙事
发布评论